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重走丝绸之路·青海篇之四

都兰古城焕发青春

2014年10月10日 09:42 | 作者:文/朱婷 朱文平 摄影/田福良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4-10-10zx301_P_1_763_856_1367_1298_副本_副本

血渭一号大墓是青海都兰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试十公里的热水乡,有高原“金字塔”之称。图为墓葬群的所处地。摄影/本报记者;田福良

 

  从西宁一路西行,不知不觉中,车窗外的绿野葱茏渐渐化为大漠的浑黄,已经到了柴达木盆地边缘。

 

  都兰,蒙古语是“温暖”的意思。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如同一颗明珠,悄然闪耀在大漠深处。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驶进城区察汗乌苏镇,云朵低沉,高原上的阳光清凉却具有穿透力,造就了当地民众黝黑的肤色。

 

  记者来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不仅是为了探寻久远的历史,作为古丝绸南路青海境内的关键节点,在采访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这座小城在新时期的探索和发展、生机与期待。

 

  历史流淌过的土地

 

  在都兰,似乎随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气息。从古海遗迹贝壳梁,到神秘的都兰古墓,到班禅行辕足迹,大漠之中,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生命遗存,是历史留给都兰的厚重礼物。

 

  “都兰是柴达木盆地最早开发的地方,西羌、吐谷浑、吐蕃这些古老的民族都曾在这里征战和生活,它也是中原连接西亚的丝绸之路通道重要站点。”都兰县政协主席乔格图向记者介绍。

 

  早在2800多年前,西羌先民们就在诺木洪一带种植大麦、青稞等,并掌握了纺织和冶炼技术。西汉王莽在青海设西海郡,都兰被纳入汉朝版图。之后的吐谷浑、吐蕃、唃厮啰时期,都兰都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镇。

 

  时间坐标拉回到近现代,这里同样发生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的香日德班禅寺,又被称为班禅行辕。1949年,11岁的十世班禅,就在这里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向中共中央发电报,表达了对解放西藏的态度和对中央政府的拥护。

 

  如今,在海西地区的蒙古族、藏族、汉族等信教群众中,香日德寺仍有很高的声望。寺庙秉承“出家不忘国民,修行不忘济世”的宗旨,发挥藏医特长,2009年创办了带有慈善性质的藏医医院,为周边群众服务。

 

  在乔格图看来,与其说历史选择了都兰,不如说是都兰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作为茫茫戈壁中的一片绿洲,相对优越的气候和交通环境,造就了自古以来都兰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景象。

 

  从远古到现实,乔格图表示,在丝绸之路建设的大背景下,都兰县委、县政府也在积极谋划对接,都兰拥有一定产业基础和雄厚的资源,将在农业、旅游、交通物流等方面重点发展。期待将一度辉煌的历史化为现今发展的源源动力,在新的时代,展现昔日古都的青春风貌。

 

  红绿黄交响曲

 

  “来了都兰,一定要去看看我们的枸杞产业。”都兰县宣传部副部长姬延海说。

 

  在都兰诺木洪地区,有绵延数万亩的枸杞林。初秋时节,一串串红珊瑚般的枸杞压弯了枝头,农民们忙着晾晒枸杞,从空中俯瞰,一片红色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

 

  这抹亮丽的红色,为大漠之中的都兰县带来了迷人的生机。然而,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2006年开始,都兰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原有的传统作物春小麦和油菜之外,大面积推广枸杞和马铃薯,形成新的绿洲农业产业布局,红、绿、黄三种色彩交织,构成了如今都兰农业的底色。

 

  “说到枸杞,大家就会想到宁夏,其实都兰的野生枸杞还是宁夏枸杞的重要族源。”姬延海告诉记者。都兰充足的阳光和干燥的气候环境,让枸杞的营养更丰富、口感更醇厚。除了传统品种,都兰还将大力打造独有的黑枸杞品牌。都兰接下来将规划建设枸杞产业园,引进深加工企业,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

 

  而“都兰马铃薯”是都兰农牧业发展中重点推出的特色品牌,都兰县的巴隆乡有大片沙壤土壤,是种植马铃薯的最佳土壤。据介绍,至“十二五”末,全县枸杞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将分别达到30万亩和10万亩。

 

  姬延海向记者介绍,都兰还瞄准周边地区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塑料大棚蔬菜、农区养殖、花卉种植、蘑菇栽培等新型产业也已经培育成熟。在这片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都兰人民正绘出多姿多彩的农业画卷。

 

  旅游业发展之惑

 

  美丽的都兰魅力独具,而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兰更像一个面纱半掩的神秘女子,从远古洪荒的时代走来,却来不及走近和认识她。都兰发展旅游,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地方政府的发展愿望亦十分强烈。但作为西部内陆的偏远小城,要真正打造旅游支柱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对于都兰仍然任重道远。

 

  姬延海说,旅游业是该县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产业。围绕热水古墓群和吐谷浑相关历史遗迹,2010年,都兰曾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同年举办吐谷浑文化旅游节,相关部门还在牵头规划建设吐谷浑吐蕃文化产业园。此外,都兰的花海草原、巴隆国际猎场等也是备受游客青睐的地方。2011年,都兰县旅游局成立,近些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每年都要在全国各地进行10场左右旅游推介活动。

 

  但同时他也表示,文化旅游的前期包装需要大量资金,由于投资周期长、收益相对较慢,以一个县的财政实力,在文化投入上难免有心而无力。

 

  记者探访热水古墓群时发现,作为盛名远扬的历史人文景观,也是都兰最亮眼的名片之一。从县城通往该地的路却仍然坑坑洼洼,交通不便的情景已延续多年。都兰县政协副主席鲍旦正告诉记者,交通因素目前仍是制约都兰旅游发展的瓶颈所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也相对复杂,交通成本远比东中部高。他说,正在建设的茶格高速公路,将解决从县城到热水乡的交通问题,而从热水乡通往古墓群的热水黑山公路,由于缺乏资金,目前难以修缮。

 

  同时,在鲍旦正看来,都兰旅游要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宣传推介。令他痛惜的是,作为曾重现丝绸之路昔日辉煌的古墓所在地,都兰古墓群出土的文物竟然没有几件留在“家”中。

 

  偌大的都兰县博物馆,其藏品绝大部分都是复制品,仅有的几件原件都是从盗墓贼手里收缴回来的。其中一枚蓝宝石戒指,据都兰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是墓穴被盗后无意间在偏洞里发现的,而被广为宣传的波斯对马、含绶鸟等丝绸制品则只有照片。

 

  鲍旦正说,1982年“九层妖楼”开始发掘,出土文物都被省考古所带到西宁进行研究。当时县里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到1995年前后,盗墓活动十分猖獗。都兰县抓了一批盗墓贼,之后成立了文物管理所,收缴的文物都暂时存放在文管所。

 

  现在的都兰县博物馆,前身是2008年建成的吐谷浑文化研究中心,后来交付作为博物馆使用,才让都兰文物有了真正的安身之地。如今,旁边又在建设新的博物馆,规模更大,设施也更完善。

 

  “这么大的房子,我们有专人照看,也有保存的条件,遗憾的是没有文物。”鲍旦正表示,希望新博物馆建起来之后,以前被拿走研究的文物能“回家”,让来都兰的客人,在文物的故乡就能看到实物,这是他反复表达的心愿。

 

编辑:付裕

关键词:丝绸之路 青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