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下岗工人获“中华慈善奖” 救助509个流浪儿

2014年12月09日 08:48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虽然我离异后未再婚娶,却拥有众多儿女;尽管我一生清贫,却过着世上最幸福的生活。”王万林,一名平凡的下岗工人,曾获“中华慈善奖”、杭州市首届“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等荣誉。35年来,他执著地做着一件事———救助街头流浪儿,已是古稀的年纪,还在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继续着这份爱心“事业”。

  一个多月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一家普通的素食餐厅,一场特殊的生日宴会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寿星”是一位70岁的老人,他叫王万林。

  “王爸爸”没想到,自己生日这天会有100多个“孩子”专程从各地赶过来,这让他激动不已,甚至有些泣不成声。虽然一辈子没有生子,但围在身边的这些“儿女”,让王万林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我的孩子有509个”

  在西湖区学院路一栋老式居民楼里,王万林有一套面积仅为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他开玩笑说:“不大的一个家,像是青少年活动中心。”除了“王爸爸”,家里还生活着3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都是这些年流落到杭州被他救助的。

  “卧室里两张并排的大床,睡四五个孩子不成问题,实在不行就打地铺。”王万林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家里收留过11个孩子,“钱这东西我从来不眼红,能多帮助几个人,才是我最在意的事。”

  老人的抽屉里有一本纸页泛黄的笔记本,每个孩子的名字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他都烂熟于心。王万林记得,他第一次救助流浪儿是在1979年的冬天。

  “我下班回家,在艮山门车站附近看到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衣着单薄,六神无主的样子,不像在等车。”王万林回忆说,他刚上前询问,孩子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尽管交流不时被哭声打断,王万林还是从孩子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了解到,他叫冯玉印,江西德兴人,被骗到浙江长兴一家煤矿做工,好不容易扒着拉煤车逃出来,流落到杭州,身无分文,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冯玉印的遭遇让王万林颇为动容,他二话没说把孩子领回家,洗澡、换衣、做饭。几天后,又买了火车票将他送回了家。

  从那时起,王万林开始关注孤儿和流浪儿童。隔不了几天,他总要到火车站、汽车站、广场这些人多的地方转转,只要有衣衫褴褛、眼神迷茫的孩子入了他的眼,总免不了一番询问。提起自己30多年做的同一件事,“王爸爸”坦言,他救助流浪儿,并非收养他们。能回家的,就买好车票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一些特殊情况回不去的,就暂时留在家里,供应吃穿,直到他们能够回家或是开始自食其力。

  记者了解到,朝鲜族姑娘李洪春如今在美国旧金山开了一家中餐馆。上世纪80年代,她到杭州旅游时钱被偷了,人生地不熟只能坐在官巷口的街边哭。那天,王万林刚巧路过,他靠打手势和写字与李洪春交流,并留她在家里一住就是两个月。那时通讯并不发达,好不容易联系到李洪春的家人后,“王爸爸”给她买了去哈尔滨的车票,并把她送到了中转的上海车站。当时杭州到哈尔滨的车票是39元,而王万林每月的工资只有35元。

  余似峰来自安徽山区的一个偏远农村,20年前,年仅17岁的他瞒着父母,一个人偷偷来到杭州想打工赚钱。几天下来工作没找到,钱却花光了,最终只能露宿街头,直到遇到王万林。余似峰至今仍念念不忘,“王爸爸”给他买吃的,带他去理发、洗澡,几天后递给了他一张返家的车票,“临走时,他还给我买了一套西装,并再三嘱咐我到家后一定要来信报平安。”

  几十年来,王万林微薄的收入,几乎全部花在了这些“捡”来的孩子身上。他骄傲地向大家宣布,“到今年,我的孩子有509个。”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中华慈善奖 流浪儿下岗工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