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 推荐

南京市长谈国家公祭日:时刻保持警醒 赢未来战争

2014年12月10日 14:36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分享到: 

  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近日,围绕首个国家公祭日,古城南京广泛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广大市民尤其是各大高校学生更是踊跃参与。

  11月21日,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学生,自发来到汉中门大桥东侧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敬献上花圈和亲手折的紫荆草。11月23日,南京河海大学的同学,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清凉山从葬地纪念碑举行仪式,记者在现场看到,同学们胸别“紫荆草”徽章,表示悼念。

  由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新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 “国家公祭·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虚拟捐砖活动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百万人积极参与。青少年学生纷纷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为既有南京城市特征,又是国力、国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墙虚拟捐砖。

  “一点开捐砖页面,我就被凝重的页面所震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一学生臧乃辉告诉记者,班里的40多个同学在捐砖后还进行了交流,“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把自己一直以来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南京公祭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永不忘却的记忆。”

  从12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在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的遇难者名单墙前拉开帷幕。12月5日,关于公布南京大屠杀“市民呈文”档案史料的新闻发布会召开,南京档案馆从浩如烟海的大屠杀档案中选取出100份“市民呈文”,通过官方网站、政务微博等渠道同步公布……

  “如果忘记历史,会有重蹈覆辙的危险。”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在谈及国家公祭日活动时深有感触地说,“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就是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未来战争!”

  金陵涌动国防热潮

  “不断挖掘、保护国防教育资源,创新发展教育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提高教育成效。”南京警备区政委潘秀成在谈到全民国防教育时这样要求。

  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加强对国防教育资源的挖掘保护工作。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上,密布着为数不少的抗日碉堡遗址,在已经退休的军校教授费仲兴的不懈努力下,多达74处遗址被逐一发现,整理编印出《紫金山的碉堡》一书,成为还原南京保卫战的重要平台。

  二维码上“扫一扫”,人物信息全知道。今年清明节期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就创新开发出一款“云智游”手机软件,不仅可以实时实地进行智能讲解,更可以让游客通过“扫一扫”墓碑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名人的生平简介。南京警备区司令员曹新民告诉记者,南京紧跟国防热点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已经进入常态模式。

  2013年4月,《钓鱼岛——中国历史与主权》在南京国防园隆重展出,引得参观人潮如涌。在“辽宁号”航母模型展前,许多观众流连忘返,低声交流。活动发起人、南京国防园主任秦小兵高兴告诉记者:“我们就是想让大家在观展中接受国防教育,在交流互动中激发爱国热情。”

  不仅如此,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国防教育场馆已经在金陵大地遍地开花。

  2013年,南京市率先建成全国第一家社区海洋国防教育馆,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全景展示中华民族抗战史的抗战胜利纪念馆、多维度展现渡江战役的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投降签字的民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旧址、集中展示30多位老将军事迹的颐和路将军馆等一批国防教育馆,也在金陵大地闪耀着熠熠光彩。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已形成以6家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1家省级基地、130多家市县级基地为基础的全民国防教育新格局。(陈 瑜 刘 犇 本报特约记者 仓 晓)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南京 国家公祭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