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广东政协:基层医务人员需“量身定制”晋升通道

2014年12月30日 10:36 | 作者:骆骁骅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界别声音

  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育处处长秦鉴:

  尽快放开多点执业 鼓励在基层开诊所

  问:你怎么看全科医生招聘遭到冷遇这个现象?

  答:这个现象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业成就感很低有很大的联系。现在我们的家庭医生,就相当于是一个万金油的医生,内、外、妇、儿都懂点,但都业务不精,只能做一个中介人、健康顾问,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度很低。这与国外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在德国,一般家庭医生都曾经在知名的大医院行医5年以上,在各科室都已经轮岗,获得了完整的医疗技能实践训练,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并且大都具备一技之长,通常通过几个人合营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设私人诊所。

  如此一来,第一是家庭医生队伍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保障,第二是这些家庭医生与原来出走的大医院之间保持了很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私人诊所的医生一半时间在诊所看病,一半时间则会在大医院做手术、参与培训,继续提高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大医院的专业强弱乃至医生都很熟悉,便于双向转诊。

  问:你认为,确立双向转诊的合理流动,关键节点在哪?

  答:我觉得关键节点有二。一是尽快放开多点执业,允许医生自由流动。要鼓励有经验、优秀的医生去基层开诊所,事实上在大医院发展是有天花板效应的,一个科室主任医师就那么几个,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医生的职业满足感问题,允许医生流动,就相当于给他们打开了另一片天,让他们可以通过创业来提升职业荣誉,增强自我认同。

  现在政府对于基层医疗这一块还有大包大揽的惯性思维。其实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站也不一定要姓公,在国外,承担首诊角色的大都是私营性质的个人诊所。

  第二个节点是大医院要收缩门诊战线。允许医生自由执业将使得大医院产生“挤出效应”,但如果大医院不收缩门诊,又去跟基层竞争,家庭医生的发展还是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事实上,在国外大医院并没有门诊,只能通过家庭医生实现向上转诊,使得家庭医生确实承担起了看门人的角色。

  反观国内,家庭医生并不是看病的必由之路。患者还是可以直接去大医院挂门诊,家庭医生有我没我都一个样,降低了家庭医生的职业成就感。现在基层医生有点不伦不类,可做的事情不多,所以要么往大医院钻,要么想办法县医院做主治医师。而大医院也严重资源浪费,外科医生又要出门诊,又要做手术,有限的资源并不能真正投入到疑难杂症的研究上。

  问:你提到的两个建议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难度。

  答:确实是。比如自由执业,大医院耗费心血,培养多年,对好医生并不情愿放手。我觉得这有点像民航飞行员的“跳槽”,得首先明确好利益协调和补偿的机制与流程,比如通过司法或者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其中的问题。至于收缩门诊,由于目前公立大医院普遍是内科、儿科亏本,靠外科赚钱,砍掉门诊这一块,国家需要进行适当的补贴。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即便是允许医生外流,医生本身可能也会因畏难不愿走。因此政府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坦率地讲,与公立医院相比,目前我们在工商、税务上仍然不公平,对于基层民营医疗,广东乃至国家都要给予适当的补贴。

  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姚桦:

  应吸引贫困地区医学生回乡服务

  问:对于家庭医生人才匮乏的问题,您怎么看?

  答:其实很多慢病都应该放到基层,比如高血压管理,是很适宜放在社区医院的,但关键在于基层的医学人才是否足够胜任。目前对于基层的工作有很多仍然浮在面上,比如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其实对于社区医疗卫生站来说,许多大专毕业生可能也胜任,但是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这在很多地方都做不到,甚至在一些二线城市的医学院,也无法很完整地完成5+3的培训。

  问:对基层医学人才短缺的现象,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显得不够,基层的医生很辛苦,一些思想状况并不一定能反映到决策层,比如现在对于家庭医生的继续再教育,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比较薄弱,需要加强。

  基层抱怨留不住人才的声音一直都有,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转换。我觉得应该要利用好既有的渠道,比如医生晋升前也有下乡扶贫的要求,以前可能流于形式比较多,接下来应该做实,要加强定向培养,加快出台政策吸引本土本乡的医学毕业生回乡扎根。

  此外,既有的医疗队伍也要利用好,现在乡村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村医队伍,还能发挥余热,应该强化培训、提高技能,以前的赤脚医生在村民心中的技术、口碑还是不错的,也不一定就是待遇的问题。

  问:目前广东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分级诊疗建设的政策,但是效果还很有限,您认为症结在哪?

  答: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体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够大大缓解大医院承受压力过高的问题。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医保政策的引导力度仍然不足。

  在医卫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首诊在基层”是一项相对固定的硬约束。但在我国,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权,因此更愿意去大医院。目前,广东各地在加强医保引导基层就诊力度上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东莞就规定首诊必须要在社区医院,广州明年开始对于在社区诊疗的患者,医保报销额度也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转诊制度的强制性依然有限。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很愿意去社区看病,一来近,二来便宜。但他们普遍有两个担忧:一是怕没药,药品选择性有限,一些疗效好但稍贵的药基层没有;二怕原有的治疗方案回到社区后无法保持,出现变数。这在转诊上就体现为“治不好往上推容易,治好了往下放困难”的现象。

  患者转变既有的就医习惯也需要有个过程,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还需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去加以完善。(骆骁骅)

 

编辑:杨雅婷

01 02

关键词:基层 医生 家庭医生 服务 医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