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汤素兰:伟大的芦苇

2015年01月26日 10:04 | 作者:汤素兰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M9P1398_副本

 

  殷墟

 

  对于安阳的了解,是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开始的。翻开历史课本,第一章还是形似猿猴的“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第二章就看到了甲骨文和精美的司母戊大方鼎(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这些对于中华文明有着标志性意义的珍贵文物都是从“殷墟”(这两个字小时候怎么也写不对!)出土的,殷墟的具体地点是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所以,当2013年我第一次到安阳的时候,最想去的地点就是“殷墟”。

 

  我的一个做文化企业的朋友,是30年前在河南安阳推着板车卖书起家的。后来南下广州,生意越做越大,但始终没忘记自己最初起家的安阳,一直以捐资助学的方式回报。2013年夏天,他又为安阳几所学校捐赠图书,并且邀请我前去为孩子们作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讲座。他捐赠的其中一所学校就在小屯,紧挨着殷墟博物馆。那天我作完讲座后,顺理成章地游览了殷墟宗庙遗址和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遗址在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这儿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殷墟遗址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包括宫殿、宗庙区,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王陵区和平民墓地等部分。

 

  游览殷墟遗址,最令我惊愕的是关于人祭的介绍。在已经发表的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记载就达到了13000多人。殷商的宫殿、宗庙建筑,也是使用人祭的重要场所。从奠基、置础到安门、落成,都要举行隆重的人祭仪式,作为牺牲的人连同牲畜、车辆,一齐埋在宫殿宗庙台基的内外。人祭最多的是小屯乙组第7号宫殿遗址,共用585人。人祭的方式五花八门,既有伐祭(砍头)、燎祭(焚烧),也有腰斩、血祭、剁碎和活埋,无所不用其极。

 

  建造一栋房子,在打基础的时候把人杀了,尸体埋在下面;立柱子的时候,柱子下面也埋上尸体。现在想来实在令人毛骨悚然。但在殷商时代,用人祭祀是人的地位和权力的体现,作为祭品的往往是奴隶或者战俘。

 

  走在殷墟遗址上,每走一步都踩在亡灵的尸骨上,仿佛还能听到人类自相残杀时被杀者惨烈的呼号。然而这样黑暗的时代并没有成为历史,人类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互相残杀的现象,哪怕是现代、战争、恐怖活动、恩怨情仇,都在重复着自相残杀。人类学家说,人类有共同进取的合作力量,也有互相残杀的野蛮天性。因为人类是柔弱动物,从小要父母保护,成年后也无自卫力量,体力不够、指甲不硬,牙齿又受口小的限制,无法凶狠撕咬,人不会爬树,也不会飞,可是从经验中,他知道只有成群结队,才有生存希望,因此人类对家族、乡团、国家有热烈的忠心,更要利用脑力制造武器。人类历史的演进,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却愈来愈凶,人弱器利,互为因果。这样想来,人类之间要和平相处,简直无望了。然而,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人类就有了对仁爱良善的美好世界的向望,有了对高尚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汉语里,文明是与“野蛮”一词相对立的。它特指人类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甲骨文

 

  在殷墟遗址挖掘出了13万多片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龟甲和兽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文字是何时出现的?哪种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考古上至今并没有定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早的文字。

 

  在甲骨文的发掘地、殷墟遗址公园旁边建有中国文字博物馆。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仿佛跨入了一条人类文明的隧道,在这儿不仅能详细了解到甲骨文的发掘情况,还能了解到中国文字和世界文字的发展历史。博物馆从建筑到装饰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的各种元素,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相传文字是仓颉创造的。在有文字之前,人类靠“结绳记事”。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住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三件事,就打三个结,如此等等。这样当然容易产生混乱。据说当年仓颉本来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官,有一次黄帝跟炎帝谈判,让仓颉根据绳结给黄帝提供史料,结果史料提供错误,黄帝谈判失败。仓颉羞愧难当,决心要找到一种新的记录办法。他隐居在故乡武阳村,躲在深沟里,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来代表它们,并且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仓颉造字既成,“天雨粟,夜鬼哭”。因为一旦人类掌握了文字,就能洞察天地的秘密,探索自然的规律,“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看着一片片龟甲兽骨,欣赏着刻在上面的一个个如画一般的文字,不禁想象当年的人是如何在龟甲兽骨上一刀刀细致地刻划的,每一刀刻下去定是非常精心的,要刻什么也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表达的方式一定是言简意赅的。我们文字的载体,从最早在甲骨上刻划,青铜上铸造,到后来的雕版印刷和今天的激光打印、网络传输、无纸办公,书写变得越来越方便。如今书写材料唾手可得且几乎没有成本,但信息也越来越泛滥了。今天的我们每天都要浪费许多时间在无用的信息和无聊的八卦上。科学技术也是一面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进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后果甚至灾难。

 

  红旗渠

 

  小时候在村头晒谷坪里看露天电影的时候,就知道了“红旗渠”,因为有部纪录电影叫《红旗渠》。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学校停课,支援农村水利建设,我们组成宣传队到水库工地去慰问,看到工地上四处刷着标语:“发扬红旗渠精神!”“定叫山河换新装!”

 

  “红旗渠”是一条什么样的渠呢?林县人民是如何劈开太行山,让漳河穿山来的呢?林县人民到底有多大的本事,能把“河山重安排”呢?小时候的我实在想象不出来。

 

  2014年9月底,我到安阳参加天天出版社的笔会,终于有机会参观红旗渠。虽然时隔40多年,虽然世易时移,今天的社会已经强调科学发展,不主张人定胜天,但参观红旗渠我还是非常震撼。在实地参观之前,我在景区内的纪念馆里看红旗渠的建设经过介绍时,眼睛就忍不住一次次湿润。

 

  红旗渠是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县自古缺水。把太行山那边的漳河水引过来是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的梦想。从1957年来始,林县人民就开始愚公移山。1960年2月,红旗渠正式动工,历时十年,到1969年7月红旗渠竣工。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全部开凿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整个灌区还有分干渠10条,支渠51条,隧洞211个,渡槽151个,渠线贯纵1500公里。据计算,如果把开凿红旗渠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能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1960年代的中国物质是极其贫乏的,科学技术也很落后,但林县人民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开凿出了这一条人工天河,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景区,但红旗渠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秀美的风景,而是其人文的精神。在景区纪念馆里,还保存着许多当年的照片。有些照片记录了当年艰苦卓绝的开山锤石、吊绳、打眼、放炮的场景。有些照片将幸福定格了下来:当哗哗的渠水从漳河引来,人们都笑了,笑得那样幸福,那样开心。照片上的人衣着朴素甚至“蓝缕”,他们的面容有几分菜色甚至有些浮肿,但他们的精神都是饱满的,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在自然的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世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类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因为能思想,走出蒙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创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

 

  人因思想而伟大,人也因思想而崇高。

 

  (作者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殷墟 甲骨文 红旗渠 汤素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