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潘功胜:审慎适度 综合平衡 加快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2015年02月10日 16:12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2015年1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吹风会上,面对众多国内外记者有关我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诸多提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对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存款保险等多个话题进行了解读。2月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潘功胜并不讳言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当下,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和金融宏观审慎监管者所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手段,如何在这些问题之间把握平衡,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要保持定力,也要主动作为。”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作为

  从人民银行过去一年来的工作节奏不难看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背景之下,人民银行在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调结构、转方式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是“蛮拼的”。

  对于去年人民银行的工作,潘功胜点了赞。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换为目前的中高速增长,经济运行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大家对经济形势的认识也并非一致。在这种背景下,把握好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并非易事。“过去几年,人民银行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方式和工具,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加强预调微调的同时,加大定向调节力度,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需求,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调节力度,实施定向降准;同时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深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改革,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所有这些,都是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如何更好地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之间寻找平衡,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经济增长不太好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声音要求货币政策“放水”,希望人民银行降息、降准;等到经济稍热一些,通胀率或资产泡沫上去了,也会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央行“票子”发多了。这些周期性因素过去就存在,现在又处于三期叠加、调结构促转型的特殊阶段,国际上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情况就更复杂。“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既不能坐视经济过度下滑无所作为,也不能因为月度、季度之间的一些小波动惊慌失措,失去定力。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手段,如何在这些问题之间把握平衡,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要保持定力,也要主动作为。”潘功胜这样表示。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为12.2%,控制在年初设置的13%目标之内。2014年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7%,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环比上升4.7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同比增长19%,超过全部贷款增速6.7个百分点。对此,潘功胜表示,“这说明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松紧适度,兼顾了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和防范风险”。

  金融创新:效率与风险的平衡

  近两年来,中国的金融创新飞速发展,这也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和策略。在谈到这一话题时,潘功胜以当前人们较为关注的互联网金融为例说,“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普惠性以及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无论是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还是对金融创新业态,监管者都会站在中性角度和金融运行规律上去看待问题,需要在创新、效率和风险之间寻找均衡,既要鼓励金融创新、鼓励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又要控制好风险。”

  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分为几种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融资,也包括银证保、资产管理公司等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产品销售。这些业态性质不同,法律关系也不一样,监管会把它们区分开。这方面国务院已经有了明确分工,一行三会都有任务,目前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尽快出台。”潘功胜表示。

  他同时提出,对监管者而言,管好百态各异的金融创新同样面临挑战,也需要时间去观察和分析。“但互联网金融毕竟还是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是金融就要关注风险,而且这种风险的外溢性很强,国际上,对于金融尤其是吸收公众资金的金融监管都是严格的。尽管互联网金融分不同业态,管理方式也会不同,但不论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只要做相同的业务,监管的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就应大体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引发监管套利。”

  从“让子弹飞”到“红线底线”论,再到当前被多次提及的门槛论和严格监管,对于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而言,未来的监管力度是否会伤其“筋骨”?对此,潘功胜表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P2P网贷平台为例,如果平台仅扮演信息中介———也就是为借款方与出借方搭建一个交易的平台,监管层可以对其实施‘弱监管’。但如果平台从事了本应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业务,风险度高、受众面广,就必须纳入现有金融监管框架,按照现有的金融监管规则监管。这种监管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就会有区别。并且,这种监管可能并不局限于所谓的资金托管,或许还会有适当的市场准入和分级监管。相反,如果你仅仅是用自有资金开展业务,或只是一个信息平台,非不吸收公众资金,监管力度就会相应弱一些。比如小贷公司,按注册资本的比例给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不涉及公众存款,在准入标准、监管强度等方面就会有所区别。同时要在评级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好的小贷公司可以扩大融资杠杆,形成正向激励。”潘功胜这样说。

  普惠金融背景下,实体企业贷款也要适度

  在中国发展普惠金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金融部门,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都投入了不少精力,也给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潘功胜对此表示,金融服务小微、“三农”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决。“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以投资、出口为导向,地方政府融资、房地产融资、大型国企融资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资源;同时,这类机构又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对小微和‘三农’融资的挤出效应不容忽视。换句话说,如果不改变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不改变国企的‘预算软约束’,不改革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这些部门的融资行为依旧不会理性,也依旧会把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挤出去’。”

  从微观角度看,商业银行是逐利的,也需要严防风险。而小微企业和涉农信贷运营成本、风险水平都偏高。潘功胜表示,要调动起银行服务的积极性,站在国家层面,需要有政策安排,在财税、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形成正向激励。这方面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体系也要发挥作用,降低信贷风险水平,弥补风险溢价,正向激励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

  从金融机构自身层面说,潘功胜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要素价格改革,包括潜在增长率下降等,都会压缩金融机构盈利空间,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重新审视发展战略。事实上,“农村金融、小微企业金融等微型金融市场需求巨大,金融机构实施战略转型以及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业务结构有广阔空间。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如果能把服务方式创新、风险管理技术、业务交易成本控制等做成强项,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竞争中就可能比别人站得更高。”

  当然,实体经济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新增长点的培育,也是提高资金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正如企业借钱发展要有度,金融扶持实体经济也要有度,否则同样会造成不良后果。金融危机刚开始后,由于宽松的融资环境,一些企业获得贷款过于容易,部分企业不用这些钱搞实业,反而搞起了房地产投资和违规的金融业务,或者过度负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可以说,过度融资把一些企业送上了不归路。以温州为例,一些企业走向破产,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产业创新升级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金融机构的责任则很可能是放松信贷标准和过度放贷,对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搞一些复杂而又不真正有效的担保链条,既推高了融资成本,也会导致资金配置扭曲,最终反而放大了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普惠金融最重要的,可能并非融资条件的过度宽松,而是征信等外部环境的改善。”潘功胜表示,“政府以及各方面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未来中国征信行业会有较大发展。今年初,人民银行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这些机构未来也将提升小微企业和农户实现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此外,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多发展一些民营银行,借此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给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对此潘功胜表示,应该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民营银行:“民营银行也是商业银行,只不过是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在我看来,在进行市场准入监管时,对待资本应该是公平的。不管是国有资本、民间资本还是外资,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成为银行股东。这里涉及金融机构监管模式的转变,现在的监管模式是‘严市场准入、宽事中监管、无退出制度安排’,我认为这种模式要改成‘公平市场准入、严格事中监管、制度化市场退出’,为丰富金融机构类型、增加竞争性金融供给创造条件。”

编辑:罗韦

关键词:金融 监管 潘功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