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赵平:岁寒方显松柏青

2015年08月05日 09:52 | 作者:赵平/口述 修菁/整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50805001-zx11

赵平在湖南湘西村寨为百姓义诊

 

  1973年,在山西省沁县小王村当知识青年的我,听说通过考大学可以回北京,压抑5年的激情像蘑菇云一样腾空而起。当年离开北京到遥远的太行山插队,男儿的刚强使我下定决心在那安家落户一辈子。但是使我最为心痛的是,我才初中毕业就从此失学了。我是一个热血青年,除了天天参加生产劳动,还负责大队的农业科研工作和知识青年的集体生活。在农村,我们知识青年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计,我们要把所有的粪肥送到地里,还要将收获的每一捆谷子从山上挑回场院。尽管如此,我在下乡插队的5年时间里,自学读完了全部的高中课程。1973年,是“文革”中第一次尝试通过文化课考试招收大学生,我在全县考生中以名列第二的成绩,进入北京医学院,成为医疗系的学生。还处在动乱状态的北京医学院,读书似乎是另类所为,有些学员文化底子太薄,又热衷搞政治运动,这无意中为少数想读书的学生创造了良机。我要感谢上个世纪70年代北医的那些老师,无论是基础部的吕证宝、胡晓吉老师,还是北大医院的贾博齐、王维亮、夏荏洁、李齐嶽等大夫。他们在许多学员逃避读书的情况下,对少数学生开启“小灶”,把他们宝贵的知识和技能无私地传授给这些好学之人。几十年后回顾,正是这些老师的精心哺育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年级有不少同学日后当了教授、当了科室主任、当了医院院长,甚至还当了院士。另外,当时北医的彭瑞聪等老一辈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使我坚定不移。多年以后证实了达尔文的名言:微乎其微的优异,往往会带来胜利。在北医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班上,我6次解剖学考试得了598分,仅失2分;在北京友谊医院两次英文考试中,我均夺取第一名。1978年我报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研究生一举中的。在世界著名的比利时鲁汶大学,我获得了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事实证明,学则智,不学则愚。

 

  我出身于教育之家,又亲身从事过教育工作。我相信名师出高徒,一个好导师不仅识得良马,还要有培训千里马的能力。我很幸运,在我生命的每一个历程中都有名师指点。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生导师是曾宪九教授,他不仅是中国外科学界的泰斗,他的人品和高风亮节在他去世数十年以后,人们还会情不自禁地怀念他。作为他最后的弟子,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领略到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诲引领我在外科领域登上高峰。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院长J.Fevery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是世界著名的医学专家,指导我研究慢性胰腺炎,从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做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同时他有意或者无意间教给我许多管理医院的现代化理念。当我从一名普通医生破格提拔到中国最大的肿瘤医院担任院长后,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曾好奇地问过我,没有管理医院的经历又是如何管理好医院的。我之所以多次获得中国优秀院长称号,多次被授予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殊荣,客观地讲,我的“洋先生”传授的科学管理之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上大学时刻苦学习还主要基于积累知识,在北大医院实习时的一件事对我刻骨铭心,改变了我一生的职业理念。我分管的一位患白血病的病人是承德话剧团年轻男演员,他聪明伶俐,我们都很喜欢他。但是当他带着充满祈盼的目光,在我们面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我第一次懂得医生对于病人的真正意义,我发誓一辈子与疾病和死亡搏斗,一辈子做个好医生救治天下的病人。此后的40年间,我履行了我的誓言,把毕生的心血投入医学事业。我成功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包括许多疑难罕见的病例,被誉为中国十大健康卫士。但是,我的孩子却不愿意重蹈我的医路。行医40年,我几乎没有休假的时间,即使是举行婚礼这种人生大事,我也没有休半天的婚假。在我母亲遭遇车祸时,我仍在抢救病人;为了救活病人,我自己至少多次发生致命的溃疡病大出血。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医生的良心导向,良心是由医生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用自己的健康换取病人的健康已经成为医者的行为准则。全国总工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北京市总工会把我评为全国、全市的医德标兵,我更加感到职业的沉重。在我已经进入老龄行列之后,如遇抢救病人,我依然可以从几十里外连夜赶到医院。

 

  有领导对我说,你是你们这一代人中出类拔萃的。我的性格确实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但是我的成功却并非归因于我个人。有趣的巧合是,我就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百年老校,都有最优秀的老师成为我的伯乐。我读硕士的北京协和医院有将近100年的历史,读博士的比利时鲁汶大学有证可查就有500年历史,从这些历史悠久的学校汲取养分来丰富智慧是我最大的幸运。人们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如何读懂万卷书、如何行走万里路,学校是最重要的培训基地。人生就像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永远的风平浪静。即使人生的旅程中有过狂风恶浪,我却从来不敢随波逐流。无论以往碰到多少激流险滩,我也从来不敢迷失航向。我牢牢记住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当年的校训:坚定、顽强、踏实、深入。老校长刘超的治校方针至今是我的座右铭。

 

  几年前我离开了院长的职位,本想放松一下疲惫的心,但是更多的工作如排山倒海般涌来,我只得小车不倒只管推了。现在我每周要看两个半天的门诊,还要主持中国癌症基金会的工作。尽管更忙了,却活得更充实了。去年我还出版了一本译著《肿瘤外科学》和一本专著《预防肿瘤学》。

 

  有人问我,这样拼命工作,你苦不苦?我记起手抄诗中的一个名句:“唯有饱经风霜的心,才识得最真实的伟力。”一个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的老者,再次回味人生时,他不会在意为成功流的汗水、泪水,有时还有鲜血。人生如何更幸福?我的观点是:付出多于索取,享受为国为民奋斗的过程。也许人生就是为这件大事而来,能持之,当幸之。

 

  (赵平为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图片由赵平提供)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赵平 教育 医学事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