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博物馆营销的“市场化”运作

2015年08月26日 14:47 | 作者:朱煜宇 | 来源:中国知网
分享到: 

F2013103117105800143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曹兵武的论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美各国对社会公益性事业特别是博物馆事业经费的大幅度削减,客观上促使博物馆营销、博物馆管理运行成为博物馆学科中的显学。而博物馆与艺术市场的联系在博物馆学的营销研究中有所显现。尽管在博物馆营销的讨论中并不涉及对艺术市场的观察,而集中在营销学理论的理论与实践运用,但反映出艺术社会学所提出的机制间的互动思考。从叶谨睿的美国各博物馆、美术馆一览—《大苹果英雄传》中可看到大都会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汉姆博物馆、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历史,都承载者艺术社会中介身份承担职能,且与艺术市场这一艺术社会场域之间互动频繁。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博物馆体系的建立机制同国内相比有所不同,尽管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却仍然要通过营销策略来维持运营的基本周转资金。从博物馆的典藏到博物馆展览到博物馆创意产品的开发等等,都与年度执行经费相关。这些内容脱离不了艺术市场及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关系。

 

  在博物馆学对博物馆市场运作的讨论中,“市场化”普遍被理解为如何增加博物馆收入,如何同营利性赞助商合作举办展览。这是从展览实务层面上连同博物馆运营的考虑。从博物馆营销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但在更具体的艺术市场这一场域范围中,博物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博物馆营销虽然将博物馆展览视为重要的营销内容而予以推动,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博物馆展览同艺术市场间的互动联系,因而无法具象化博物馆的艺术社会作用。营销的实务性讨论往往只限定在其对博物馆运营与发展的重要性上,却将艺术经济的讨论范围缩小。曹兵武和李文昌主编的《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提到兵马俑巡展给主办方及地方古玩市场等都带来了巨大收益,但始终未谈到展览本身及博物馆的中介身份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如:为什么兵马俑展览能引起古玩市场的购买热潮?艺术市场二级市场是否因此受到影响?兵马俑展览和衍生产品为什么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主办方的意图及展览规划公司的意图是否相同?等等,诸如此类。博物馆展览想要取得成功,玛丽林·吉·胡德将其归结于对公众兴趣、关心、喜爱的了解,在博物馆工作者中是普遍的观点,宋向光在其著作中翻译并引用了胡德的看法。这一看法考虑到了艺术社会中消费者的重要性与对博物馆展览可能产生的作用,但在艺术社会中,生产、中介、消费是一个共生的关系,博物馆的中介身份本身对展览构成也具有影响。

 

  艺术管理学和其它艺术理论也对博物馆、美术馆在艺术社会中的“市场化“行为有讨论。简·杰弗里(Joan Jeffri)和余丁及弗里兰(Cynthia Freeland)等都提及了画廊与博物馆展览之间存在的经济作用。尤其是弗里兰在探讨艺术理论与流派的过程中极为详细地分析了博物馆在艺术市场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同画廊等中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杰弗里和余丁则在《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中列举了博物馆展览中因经纪商可能引起商业上的争议而取消展览的例子,并多次阐述博物馆在艺术社会中的能动性。当艺术市场机制愈而完善,博物馆与其它各机制之间也就愈发紧密。

 

  博物馆对外发展规划、对内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及职能的研究也是艺术管理中很重要的内容。而随着博物馆生存发展中资金问题的凸显,博物馆营销及其同文化产业的链接也成为重点讨论的部分。这部分讨论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博物馆、美术馆商店的运营;二是文化创意商品的开发。张子康的《美术馆》、黄光男的《博物馆企业》和余丁的《艺术管理学概论》中都有所提及。在这部分的讨论中,博物馆被看作是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商品也是活化博物馆经营的重点。这中间所涉及的博物馆非营利立场是运营过程中的基本指向,因此当关联到营利性机构时,管理部门往往尽可能隐没这种联系。但正是因为博物馆、美术馆的导向性和艺术社会作用无法在内部消除,它们更需要了解这种关联下所处的位置和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编辑:陈佳

关键词:博物馆 营销 “市场化” 运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