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国际社会批评安倍政权强推安保法案

2015年09月19日 16:07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原标题:国际社会批评安倍政权强推安保法案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日本执政联盟19日凭借议席优势,在国会参议院全会强行表决通过安保法案。安倍政权无视国内民意、践踏和平宪法、威胁地区安全的行为遭到日本国内和国际舆论强烈批评。

  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说,国会对安保法案审议远不够充分,主要责任在于执政党。行使集体自卫权是一系列法律的核心,在论证局部法案合理性之前,判断其是否符合宪法理所当然。面对事关国家安保政策和国际贡献的重要问题,政府只会不断重复“日本周边安保环境改变”的陈词滥调,甚至数度推翻原来答辩,打自己的脸。保护、拥护宪法是每个国会议员的义务,违反宪法的立法荒谬至极。安倍政权自以为通过选举赢得多数议席便可为所欲为,这种想法是对民主主义的误解和对立宪主义的挑战,只有纠正立法错误才能挽回国会丢失的信用。

  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说,限制权力机关、防止其独裁和“暴走”是立宪主义的根本,安倍政权僭越行政权力范围,犯下动摇宪法之罪。安倍政权之所以急于在本届国会通过安保法案,意在避免国会审议给参议院选举带来不利影响。正因如此,国民绝不能忘记那些在背后助力安倍政权“暴走”的国会议员们。

  日本《东京新闻》发表社论说,安倍政权不顾民意强行通过安保法案,是在战后70年这一特殊年份里,刻在日本宪政史上的一大污点。既然安倍政权对街头怒吼无动于衷,便只能通过选举彰显民意。每个选民应走进投票站,用手中的票,防止日本走向错误方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日本国会表决通过新安保法案,是战后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举动。日方近来加紧强化军事力量,大幅调整军事安全政策,与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已经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是否要放弃专守防卫政策和战后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质疑。我们郑重敦促日方切实汲取历史教训,认真倾听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重视亚洲邻国安全关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军事安全领域慎重行事,多做有助于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相反。

  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发言人李长友说,强行通过安保法案暴露了安倍政权对亚洲霸权虎视眈眈的实际企图。安倍政权在80%日本民众反对的情况下强行推动国会通过安保法案,引发许多东北亚国家和民众有关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巨大担忧。

  韩国最大在野党新政治民主联合党首席发言人金英禄说,新政治民主联合党强烈谴责安倍政权推翻和平宪法引领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恶劣行径。在“重新建设强大日本”这一扭曲的霸权主义野心下,和平宪法最终倒塌,日本的良心遭到践踏。

  柬埔寨亚欧大学国际合作部主任约瑟夫·马修斯说,日本国会通过安保法案将在亚洲国家之间引起担忧、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对日本外交而言,该法案的通过无异于外交自杀。就日本为本地区带来永久和平的努力而言,是一种倒退。对那些二战中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来说,该法案将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和抵触。

  柬埔寨战略研究所主席强万纳里说,安倍政权强推国会通过安保法案将使本地区既有复杂安全形势进一步复杂化。中国和其他亚洲邻国对日本二战暴行记忆犹新,该法案会加深日本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战略不信任。日本此举还将在地区引发军备竞赛,误判、突发事件和沟通上的错误都可能引发战争。

  印度尼西亚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安保法案遭到日本半数以上国民反对,安倍政权强推国会通过安保法案,必将导致安倍政权支持率大跌。安保法案实际上是安倍政权试图复活军国主义的手段和阴谋,允许海外派兵将引发东北亚和东亚地区紧张局势和不稳定性,威胁本地区和平,东盟和印尼人民坚决反对。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安倍政权强推安保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留下一个违宪的祸根。安倍内阁如果无视宪法,执行安保法案,势必引起民意更大反弹。在明年参议院选举中,执政一方将会受到惩罚。安倍这次抛出安保法案,或许意在试探日本民众对违宪的敏感度。不排除其下一步将走向修宪正题,要求民众对和平宪法进行判决。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在报道中说,日本防卫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日本自1945年以来首次向海外派兵,这是安倍晋三推动解禁宪法对军队限制的重要一步。这种改变将是日本自1954年以来防卫政策的最大改变。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大规模抗议。

  巴西《巴西日报》刊文指出,安倍政权强推国会通过的安保法案将二战结束70年来和平宪法规定的“和平主义、不使用武力”的条款丢到一边。在此之前,日本宪法将日本军事力量限制在“自卫”范畴,但是新的法案赋予了他们新的权力,允许日本与国外军事力量、主要是美军进行合作,意味着他们自此抛弃了和平主义。(完)(参与记者刘秀玲、沈红辉、张青、薛磊、郑世波、陈威华、徐海静、包雪琳、赵焱)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国际社会批评安倍 安保法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