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黄健生:看画展不是赶“嘉年华”

2015年10月20日 14:33 | 作者:黄健生 | 来源:信息时报
分享到: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庆节前夕,北京故宫博物馆传出了重磅消息,渴别十年的国宝——北宋年间画家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将再次在故宫武英殿全卷展开展出。一时间,企盼一睹国宝芳容的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个角落的粉丝蜂拥而至,武英殿展区人龙见首不见尾。据说要排上6、7个小时才能有机会与国宝见上一面,展柜前更是人山人海,参观者也就只能匆匆一瞥,是喜?是忧?

 

W020080222342592562285

 

  喜的是国人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文物的兴趣度和关注度明显提升;忧的是本来一个好好的艺术展览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民间“嘉年华”了。

 

  看艺术展览本来是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心情,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慢慢欣赏、尽情享受。可经历了数小时的排队、拥挤和等待,不知道还有多少心情再去欣赏心中的国宝,更何况在展品前也就只能停留不超过一分钟。人挤着人,后面推着前面走,前面一个劲往前挪移,未及看清国宝容颜已经被挤出局,不容易来一趟京城也只能是凑个热闹,看国宝变成了赶集“嘉年华”。

 

  笔者原本也想利用国庆节长假前往观摩这次国宝展示,奈何节前看到这个报道之后,还是被吓退了奢侈的梦想。

 

  观画展,尤其观看这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展览绝对不能随大流、盲目跟从赶集,更不能象“嘉年华”一样前呼后拥,只为看一眼、赶潮流,而忽视看展览的真正意义。观赏类似的展览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是来感受历史气息呢,还是来接受艺术熏陶?至少要有个目的,对展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当然,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公众对这样一个展览开始感兴趣是一个好的开端,很有正能量的作用,只是相关部门在做这种好事的时候尽量做得更加尽善尽美一些。

 

  其实,即使一般性的展览也都存在同样问题,尤其是开幕式往往也是赶集式“嘉年华”。主办方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显气派,这个想法对于主人翁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是被邀请之列的嘉宾前往捧场当然也是必须的,无可厚非。但假如你确是为了观赏展览,那么笔者还是劝你在不热闹的时候再去参观,那样才是真正的捧场和观赏的人。开幕式上的热闹大多都是为了应酬,与新老朋友见见面、露露脸、打打招呼,说白了就是个社交场合而已。那个环境之下,有心看展之人不来也罢。

 

  当然,这样的开幕式“嘉年华”与故宫看国宝的拥挤在意义上还是不一样的,毕竟看国宝还带有一种历史情结所在。对于这么难得的观赏国宝机会,无论是展品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不说千载难逢,但至少距离上次展出也是十年一遇。大家慕名而来、趋之若鹜,以致“踏烂”故宫门槛,把展览办成“嘉年华”恐怕也是主办方所始料不及的。

 

  对于书画家和书画收藏家而言,看古代作品真迹是一门必修课,那种与古人面晤、对话的机会令人神往。能有条件看到原作绝不放弃,更何况是十年才有可能展出一回的国宝,试想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啊?

 

  现场的观众大多是为了“朝觐”十年一展的《清明上河图》。然而,对于一般性观众除了感受展品的历史气息外,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其实大可不必去凑热闹。以现代科技的发达程度,完全可以在电脑上看到高清大图,效果更加清晰、细节更加清楚,欣赏效果远比身临其境好得多。

 

  而事实上,这次故宫的展览还有很多展品被观众忽视,《石渠宝笈》中的诸多宝贝也在同期展出,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韩愰的《五牛图》、以及三希堂里东晋时期王洵的《伯远帖》、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可是参观者大多只是匆匆而过,有的甚至未及一瞥,甚为遗憾。皆因参观者只为附会“嘉年华”而已,并未对展览认真做足功课,也没能真正发现《石渠宝笈》在中国久远的著录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独特之处,把展览的真正意义给弱化了。

 

  话说回来,这个展览如有条件,我也还是渴望见上一见。

 

编辑:陈佳

关键词:黄健生 看画展 不是赶“嘉年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