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奇葩”是怎么长出来的

2015年12月22日 15:47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这里的“奇葩”,就是深受怨念的“奇葩证明”。“奇葩证明”看上去真的都很“奇葩”,比如说前几天,安徽有位73岁的老人,为了给91岁的母亲领遗孀补助,先要到派出所开具母亲“还活着”的证明。虽然公安部已公布,公安机关不再出具“公民生存(健在)、死亡证明”,但民警看老人奔波辛苦,还是开了证明。

这一朵朵“奇葩”,不能说是凭空长出来的。以上述报道为例,要求证明老母亲“还活着”,无非是民政部门为了防止子女在老人去世后冒领补助,且这位老母亲的居住地和补助领取地并非一地,对政府部门来说,“异地”似乎意味着冒领风险上升。

这好像是在说,“个别人的不诚信让全社会埋单”。这不是没有道理,“奇葩”的长成,不诚信现象“功不可没”。然而,为何“个别人的不诚信”可以轻易攻破堡垒,而政府部门对此束手无策,只能采取“让全社会埋单”这种高成本方式呢?与其说全社会是在为“个别人的不诚信”埋单,不如说是在为公民基础信息滞后的管理方式埋单。

公民的身份、生死、婚育、亲属关系等等,这些基础信息非常重要,许多法定权利的实现、社会活动的开展,都要基于这些信息。过去,由于政策法规不严密、基层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等,手写档案存在资料不齐全、不规范、不连续而难以认定等问题。如今,信息管理手段仍有不少落后之处,比如在一些地方,多个部门都在采集人口基础数据,不仅重复而且可能造成大量差错。

有些时候,并不是证明不重要,而是证明由谁提供、怎样提供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较完善的公民基础信息系统,既要准确地采集、安全地保存公民基础信息,又要实现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等,让人感到搭建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并非天方夜谭,但真正要做到,必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奇葩证明”长于滞后的社会治理方式,要真正拔除,必须由此下手。(郁晶陶)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奇葩证明” 不诚信现象 公民基础信息系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