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15万读武大”,追责不该再“捂盖子”

2016年01月07日 15:05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2015年5月,“20名学生被骗花15万读武大”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报道称,受骗学生花费15万元“买到武汉大学入学申请书”,临近毕业发现自己没有学籍。此事曝光已7个月,但未见调查结果公开。武汉大学2016年1月5日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涉嫌诈骗的5名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案件已移交检察院。武汉大学对校内违规履职、管理不严和监管不力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作出了党纪和行政处分。但校方拒绝透露受处分人员名单。(1月6日人民网)

从时隔七个月后媒体回访的结果来看,“20名学生被骗花15万读武大”一事的调查与处理并非没有进展。5名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在宿舍管理中存在违规履职的3名校内管理人员被停职检查,这事看似有了一个圆满的解决。但无论是校方的低调处理,并拒绝透露受处分人员名单,还是责任追究的范围与力度,都显然有避重就轻之嫌。

其实早在去年5月事件被曝光时,就已有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被警方刑事拘留。校方也一直强调这是“一起盗用武大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如果事情仅仅这么简单,为何从案发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相关的处理还未结束?被追责的3名校内人员,其“违规履职”究竟到了何种程度,是有意包庇的“共犯”,还是只是管理疏忽?这样判断,关系到事件中责任追究的定性。

相较于一般的高校招生骗局,这起事件的严重性不仅在于被骗的时间长达4年之久,更关键是,被骗学生还和其他正规学生一起住宿舍、上课,过程中甚至还有可疑的“辅导员”随时回应学生的质疑,从而确保骗局一直得以不被戳破。从常理上看,这类骗局不管过程如何精巧,学生毕业时只要拿不到毕业证,最终都将“纸包不住火”。那么行骗者为何要将骗局维持这么久?是否真的存在“高人”,有弄到毕业证的可能?种种迹象都表明,若仅仅是宿舍管理上的疏忽,很难相信骗局能够如此逼真并且会持续如此之久。就此而言,责任追究若止步于宿舍管理领域的相关人员,实难服众。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若校方管理人员明知校外诈骗者的身份和目的,并仍与之形成“里应外合”,其实已经有“共犯”之嫌,而不再仅仅是“违规履职”的纪律问题,要追责也应是法律责任了。现在无论是当地警方还是校方,在事件处置上都表现得极其“低调”,不得不让人深思。要知道,如果事情纯粹只是“一起盗用武大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其实武大同样也是受害者,就更应该公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清者自清”。现在连被追责的人员名单都无可奉告,只能继续加剧外界的联想,亦无助于武大彻底走出这场“风波”。

不管怎样,这场骗局正是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在各方的周密配合与利益勾兑之下才发生的。那么在责任追究上,就应该大大方方,以透明的调查与责任认定来为“暗箱操作”划上句号,并向社会公布校方在填补相关漏洞上的措施。“捂盖子”式的处理方式,不仅与大学的“公共身份”不符,也可能为类似的“骗局”留下隐患。(朱昌俊)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15万读武大”避重就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