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广东省政协委员疾呼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2016年01月26日 09:24 | 作者:秦兴梅 | 来源:深圳商报
分享到: 

【深圳商报广州1月24日电】(特派记者 秦兴梅)“中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5名儿科医师。儿科医师缺口超过17万,而且还在继续大面积流失。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广东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儿科医生的供需矛盾肯定会愈加严峻。”24日下午,医卫界的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教授秦鉴抢“麦”发言,为关爱当代“少司命”奋力疾呼。

秦鉴用沉重的心情首先讲述了“朋友圈”里的真实故事:上海的儿科门急诊全面爆满,坚守一线的刘医生顾不上吃饭,但排着长队的患儿家属却朝他吼“你没吃饭关我什么事”。写病历的时候,刘医生流泪了。漂亮的儿科女医生为中山大学医学院拍摄研究生招生宣传片担任主角,但一年后她却辞职了,原因就是压力太大、工作太忙,常常不能按时吃饭。广东著名医学院面向优秀本科生举行研究生免试,80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竟无一人报考儿科。

“我心中纠结啊,这绝对不是个案。”秦鉴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各个医院的儿科人满为患,候诊时间普遍超过5小时。”农工党广东省委会三年前就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医生少、患儿多导致了儿科医生劳动强度大、执业风险高、收入偏低,医患关系紧张。

秦鉴把他和农工党广东省委会的调研形成了《关于正视并有效改善我省儿科专业人才现状的建议》,剖析儿科专业发展的四大症结:一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增加投入不到位,在“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医院不愿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不盈利的“小儿科”投入更多。二是儿科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正比,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赚钱不多,投诉不少”是儿科医生最常见的抱怨。尤其是护士,经常因为小儿静脉注射未能“一针见血”被家属打骂。儿童病情发展变化快却不能自我表达,容易对药物过敏,出现不良反应,谨慎诊疗都难以避险,导致儿科成为医疗纠纷重灾区。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儿科建设尚未健全,基层儿科资源极其短缺。四是医疗规划缺乏前瞻性,广东省每年需要培养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应对。

家家有孩子,户户有儿童。记者留意到,和秦鉴一样,部分委员也同样为“少司命”和祖国花朵的权益忧心忡忡。比如省政协委员耿春华《关于加快产儿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的提案》、刘兰妮《关于落实中央全面两孩政策加强我省基层妇幼保健院建设的提案》等。

对此,秦鉴建议:要深化医改,加大投入,减少医院逐利行为,给儿科等所谓“亏本”学科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其次,政府要合理配置医疗培训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儿科医生的培养,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大力发展和建设社区医疗机构的儿科专业,让一般的儿科常见病在基层解决,缓解大医院儿科人满为患的现状。

编辑:薛鑫

关键词:广东省政协委员 “少司命” 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