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明窗开笔与新春风物

2016年02月04日 08:38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东暖阁中,有一块清朝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明窗”匾挂于墙上。每年大年初一凌晨,“明窗开笔”仪式就在这里进行。


点燃玉烛长调台,拈起万年青管笔,饱蘸朱墨,在洒金红笺纸当中写下吉语后,清朝皇帝端起金瓯永固杯,饮下新年第一口“屠苏酒”,又将钦天监新进宪书浏览一遍,“明窗开笔”仪式的结束就标志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


如今,金瓯永固杯、玉烛长调台与万年青管笔静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的展柜中,诉说着几百年前的新春风俗……


金瓯永固杯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金瓯永固杯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春韶介祉开笔大吉


清朝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旦开笔”又被叫做“明窗开笔”,就是因为热爱书法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挂上“明窗”之匾,“取明目达聪之义”的缘故。


“元旦开笔”,其实只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习俗。也就是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在红笺上写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元旦开笔”,第二句话写自己当年最大的心愿,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读书进益”等。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清代皇帝模仿民间习俗举行元旦开笔,祈求风调雨顺。由于成为皇家仪典,开笔仪式开始显得庄重而繁复。


大年初一,子刻时分,养心殿东暖阁内的紫檀长案上,将金瓯永固杯盛入屠苏酒,在玉烛长调台上点燃烛火后,再用朱漆雕云龙盘,中盛古铜八趾吉祥炉和两个古铜香盘,将笔管先在炉上微熏,然后用笔端曰“万年青”、笔管镌“万年枝”的专用万年青笔,写下皇帝对新一年的希望和期盼。


据考证,这种吉语一般写在两种纸上,先用红笔在黄纸上写数句,再用墨笔在红纸上写数句;或在黄纸上,先用红笔书中行,再用墨笔书左右行。写完后,皇帝亲自把所用物件收拾好,交人收贮,以备来年开笔时再用。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不许任何人拆看,等到第二年开笔,写的吉字仍放入该匣。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元旦开笔吉字均完整地封存在内,甚至要求其子子孙孙,都“不许开看”。


清朝皇帝开笔的内容,不像民间那样仅仅写两句话,其开笔吉字,多者上百字,少者几十字。如雍正元年,清朝雍正皇帝在朱笺上分别写下的吉字是“春韶介祉、开笔大吉”“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一入新年……宫中清泰平安”“……宫中清吉和宁”等。


清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在元旦开笔中写道:“二十五年元旦,天下太平,万民安泰……武成功定,休养生息”以及“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等等。


心情好的时候,清代皇帝还会在“开笔仪式”或春节期间画上几笔。对自己的书画颇为得意的乾隆皇帝尤其喜欢作画。这便有了收藏在清宫的数十幅御笔“岁朝图”。“岁朝图”的构图都比较简单:有画柿子的,寓意“事事如意”;有画着宝瓶的,寓意平安。


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 笔管上方阴识填金楷书“天子万年”四字,下方缀注填蓝楷书“臣白潢恭进”。

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 笔管上方阴识填金楷书“天子万年”四字,下方缀注填蓝楷书“臣白潢恭进”。


屠苏送暖与金瓯永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虽家喻户晓,但诗中描述的春节喝“屠苏酒”的习俗已经失传许久。


作为新春第一杯“屠苏酒”,首先要说的是“屠苏”的由来。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二说:一说“苏虺,鬼名”,屠苏因屠割苏虺鬼而得名。二说屠苏是草庵名,指推广此药方的人住在草庵中。不管什么来由,新春饮用屠苏酒,除了迎接新岁,也有全家辟除疾病、健康长寿的意味。


据说,屠苏酒的配方最早源自华佗。此后,历代医书所载不尽相同,不过,饮用的风俗差不多,都是除夕时就将药材装入绢囊,悬挂于井底,初一清晨自井中取出,置于酒中,煎沸或浸泡,全家人由少至长,面东而饮,不限分量,但要连喝三天。


这种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相传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传说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乡亲一包药,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作为一种有辟邪驱瘟之效的药酒,屠苏酒大多时候集中在古代春节时饮用,故又名岁酒。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与一般人饮酒顺序不同,屠苏酒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北魏的议郎董勋曾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


不仅如此,如同“遍插茱萸少一人”,屠苏也成为引发离人游子抒怀的缘由。明朝谢缙在《除夜宿茅公渡盛秀才寓馆》中有:“遥怜堂上围炉处,传饮屠苏少一人”,明朝童轩则在《除夕》中写道:“春风明日至,谁共饮屠苏”,满怀独在异乡的寂寥。


过年饮酒和迎新送旧有关,民间的习惯都是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长辈还要给小孩子们分“压岁钱”。


民间尚且如此,皇家更不能例外。明窗开笔仪式中,皇帝饮屠苏酒所用的酒杯,也同样珍贵。据说,乾隆皇帝对用来饮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就十分看重。


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因此,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为圆形口,口边刻有回纹。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四字款;通体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杯两侧为双立夔耳,底部以象首为足,象耳略小,长牙卷鼻,外形呈鼎式,为清代皇帝专用饮酒器。


据了解,故宫藏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共镶有大小珍珠11颗,红、蓝宝石21颗,均选用上等红蓝宝石,其中部分是星光红蓝宝石。此外,金瓯永固杯共镶嵌碧玺4颗,呈红色到粉红色。


其实,“金瓯”原意就是酒杯的美称,元本《琵琶记·蔡宅祝寿》中有“春花明彩袖,春酒泛金瓯。”之语,明代《千金记·夜宴》则写“碧月照金瓯,银河灿珠斗。”由此,金瓯也泛指疆土之稳固。唐代诗人司空图《南北史感遇》诗云:“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清代秋瑾则写《鹧鸪天》词曰:“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玉烛长调烛台 青玉所制,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梅花盘,大盘内底镌刻篆书“玉烛长调乾隆年制”八字。

玉烛长调烛台 青玉所制,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梅花盘,大盘内底镌刻篆书“玉烛长调乾隆年制”八字。


玉烛长调与万年青笔


除屠苏酒与金瓯永固杯之外,明窗开笔仪式中,最为重要的器物非玉烛长调烛台莫属。据了解,目前北京、台北故宫各藏有一件玉烛长调烛台。两者造型相同,皆为青玉所制。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梅花盘,大盘内底镌刻篆书“玉烛长调乾隆年制”八字。烛台圆柱形挺分三截组装,最下一截作瓶形。三片透雕三角形花饰嵌插其中。


通常而言,烛台均为一对,是一组供器中的一种类型。一般而言,供器共有一组五件,包括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称“五供”。五供又称“五献”,是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


其实,玉烛之称由来已久,唐僖宗时就有“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之《金锁》诗。后通指“四时之气和畅”,用以形容太平盛世。《尔雅·释天》中就有“四气和谓之玉烛”之说。清代孔尚任也在《桃花扇·设朝》中,写道:“金瓯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除玉烛长调烛台以外,按照记载,清帝元旦开笔所用之笔,笔端铭“万年青”,笔管刻指代松柏的“万年枝”,均寓意长久。


但目前,据了解,故宫中旧藏毛笔,有铭“万年青管”者,有铭“万年枝”者,亦有铭“天子万年”者,如“万年青”铭竹管翠毫笔,“万年枝”铭竹管紫毫笔等。却没有兼有“万年青”“万年枝”铭文者。虽然如此,这并不影响万年青笔的重要性。


其实,万年青属为被子植物门百合科下之属种,该属物种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元明清以来,万年青因冬夏常青被视为灵草,是吉祥的象征。以万年青为装饰题材的盆景、如意以及织绣在清宫旧藏中亦时有所见。元代杨维桢曾在《连理枝》中写道:“主家连理木,昨夜一枝零。野藤沿别树,相托万年青。”而明代作家杨基也在《奉天殿早朝(二首)》中说:“双阙翚飞紫盖高,日华云影映松涛。万年青拥连枝橘,千叶红开并蒂桃。”


如今,金瓯永固杯、玉烛长调台、万年青笔……这些国宝,也正在默默地等待着新一年的来临。(付裕)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明窗开笔 新春风物 屠苏 金瓯永固 玉烛长调 万年青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