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年夜饭,你期待吃出哪种味道?

2016年02月05日 09:2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春节的脚步近了,你是否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每年这个时节,多少人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千方百计赶往故乡,为的是一家人团聚,吃一顿爱意浓浓的年夜饭。


除夕之夜,一家人品尝家乡味道,共叙天伦之乐,老人看儿孙满堂,脸上挂着微笑。年轻人感恩父母,再谢养育之恩。百里不同俗,你的年夜饭吃什么?本刊编辑部特地每人推荐一款年味浓浓的家乡菜。这款地道的家乡菜里,有故乡的况味与风俗,更有家风的传承与流转。


全国政协委员林光如:

年夜饭里的家风传承


虽然还在为工作而忙碌着,但全国政协委员林光如还是忙里偷闲,盘算了一下一家人的年夜饭。


兄弟姐妹六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然而,每年年夜饭,大家还是要尽量凑在一起吃。“老母亲90多岁了,能看到一大家子三四十人团聚,总是她最欣慰与满足的时刻。”林光如说,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是中华民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家庭是华夏基石,体现了家风传承。


由于父亲早逝,母亲承担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艰难,每年除夕,母亲会叮嘱所有孩子洗个澡,干干净净地穿上过年的新衣,迎接新的一年。“穿新衣成了每年除夕最盼望的事。”林光如说,盼望来之不易,会让人更加珍惜,家风传承正在这细节中。


母亲深深地影响着林光如。直到今天,虽然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时常还会想起母亲曾一遍遍讲给他听的故事。妈妈总是用舅舅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舅舅如何节省,如何好学,如何诚实。“舅舅就是一个榜样。”最让林光如记忆深刻的是,妈妈曾讲到,舅舅得了一双新皮鞋,但不舍得穿,大冬天仍打着赤脚。“舅舅如此珍惜一双鞋,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有鞋穿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每年年夜饭,都是妈妈最高兴的时刻,也是林光如最期待的日子。“听妈妈讲话,感觉到一家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林光如说,从前,年夜饭还是一种规范,只有为家增光,有所成就的人,才会坦荡地回去吃。而如果做错了事,则会觉得羞愧,不敢回去吃。“这就是家教家训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家风是一种传承。林光如从妈妈身上学到的,也慢慢传给了儿子。在家风传承中,林光如觉得,诚信、节俭和好读书最为重要。


家风家训塑造和培养了人们的价值观。“比如岳母给岳飞刺字‘精忠报国’,比如曾国藩、傅雷的家书,都是中国传统家风教育的优秀传承。”然而,近年来,林光如发现家风家训逐渐被人们忽略,一些年轻人根本不了解传承礼仪,体现在小处是缺少家教,体现在大处就是做事没有规范,做人没有底线。于是,2014年全国两会,林光如曾经提交提案,呼吁重振传统家风教育。他期望,今年的年夜饭上,全家团圆之外,更传承起中国传统家风。文/纪娟丽


客家年味儿

远涉重洋的酿豆腐


追寻年味,今年的年夜饭,我想亲手做道客家美食酿豆腐。说起这道菜的年味记忆,还是20年前,我随父母远涉重洋,在印尼探亲时留下的。


老爸是印尼归侨,小学毕业那年,我第一次随父母去印尼探亲,70多岁的奶奶秉承着客家妇人的勤劳传统,尽管家中有佣人,却依然要亲自做家乡菜给我们吃……临行前的聚餐,在奶奶的号召下,叔叔、姑姑、哥哥、姐姐全部聚齐,三四十人当成年夜饭来吃。奶奶说,每逢春节年夜都是如此。


客家年夜饭除了猪、鸡、鱼必不可少,还有一样不能缺席的名菜便是———酿豆腐。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因岭南少产麦,思乡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面粉,将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因其味道鲜美,于是便成了客家代表菜之一。回想那个假期,仍旧记得当时的美味,至于这道菜怎么做,一直没有上心过。


如今,我已长大成家,越发想念骨子里的传统,于是请教老爸,决定今年的年夜饭回归客家传统,首推酿豆腐。


“在客家方言里,‘酿’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植入馅料’。”酿豆腐就是将肉馅植入豆腐里。


老爸讲,植入豆腐里的馅料,是最有讲究的,主要的食材是猪肉或鱼肉,为了提鲜有时还会剁入香菇和虾仁,然后加入适量的盐、酱油、胡椒粉调和。馅料拌好后,便要把豆腐切成长方形的厚块,然后在中间切个小口,用筷子将肉馅塞进去。这是绝对的技术活,塞不好豆腐就会搞烂。至于抓豆腐的手势应如何,并不精于厨艺的老爸表示,很难言传。一切准备就绪,起火烧油,待油温升高后,将豆腐放入锅里用火慢慢煎至金黄。再把豆腐铲入砂锅中,加入高汤、适量胡椒粉,微火炖。


“煎、煮豆腐时,不要盖上锅盖,否则豆腐会越煮越硬,这个很关键。”虽是道听途说,老爸也不忘加上这句以显示正宗客家酿豆腐的与众不同。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酿豆腐是要用微火炖稍长时间的,待豆腐里面热了,才可加入香菜起锅食用。


完整食谱讨教完毕,我也不自觉地吞了一下口水。仿佛那冒着热气的豆腐带着肉香,肉馅里又夹着豆香的酿豆腐就在眼前了。文/刘圆圆


北京年味儿

时光里的肉皮冻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妈妈就开始忙碌。扫房子,置办年货,贴“福”字……还要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材。


妈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年夜饭离不开干烧黄花鱼、四喜丸子、米粉肉、芥末墩、肉皮冻……“生活条件好了,这些菜平时也可以吃到,但还是觉得过年时吃起来最香,尤其是这道肉皮冻。”蘸点自己腌的腊八醋,妈妈把一块肉皮冻放到嘴里,心满意足地说。


“肉皮冻哪有肉好吃?”我夹起一块红烧肉到妈妈碗里。话虽如此说,但关于肉皮冻的记忆却是鲜活的。


小时候,妈妈一捧起一整块猪皮开始择猪毛,我就知道要过年了,那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有大鱼大肉还要自己亲手冻肉皮,更不理解妈妈择猪毛到两眼冒金星,却一副开心的样子……


“我喜欢它的味道,是因为怀念过去过年的味道。”妈妈说,小时候,资源匮乏,只有过年才吃得上几口肉,所以当时看着夹裹着豆腐、胡萝卜和黄豆的肉皮冻,也是垂涎三尺。


“记得我和你大姨小时候,吃到最后一块肉皮冻时,常常是舔两口放下,过一会再舔两口,一顿饭都吃完了,这块肉皮冻还没吃完。”妈妈笑着继续说,那时候的肉皮不是从外边买回来的,是姥姥过年的那段时间每次买肉,都先把肉皮切下来,一点一点攒出来的。到了腊月二十九,姥姥把肉皮拿出来,放入调味,和葱、姜、八角、香叶、条状肉皮一起煮,直到汤汁有黏性,肉皮冻就成功了一半。


“那另一半是什么呢?”我问妈妈。


“当然是凝固成冻状的肉皮了。上世纪60年代,家里都没有冰箱,但那时候天气比现在要冷,姥姥把煮好的肉皮放在南墙底下就可以冻成肉皮冻了。”妈妈告诉我,现在虽然家里有冰箱了,但是依旧还是习惯把它放在凉台,一是因为凉台的温度足够低,更重要的是她记得姥姥告诉她,“只要肉皮煮得恰到好处,放在哪都可以冻成冻。”从她略带骄傲的神情里,我感受到:妈妈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老北京人过年的心意。文/王玮


东北年味儿

酸菜炖肉,就要这个味儿


提到家乡爽口的酸菜,我自己先流了一会儿口水。想着过年回家那浓郁的酸菜香混着肉香,恨不得现在就来上一大碗“家乡的味道”。


酸菜炖白肉,是东北过年餐桌上特别受欢迎的一道菜。每到过年,东北农村人都会杀年猪以示庆贺,现在依然如此。于是,地道的酸菜与白肉便搭配在一起,端上了餐桌。


一到过年,厨房里常会传出“铛、铛、铛”的剁菜声,即使是小时候的我,也会“火眼金睛”般,立刻敏感地知道妈妈在切酸菜,便跑到厨房巴巴地等着。妈妈会意地拨出酸菜心儿给我。酸菜心儿带着又凉又酸的汁液流入口中,那滋味常让我眯起眼睛,却依然砸吧嘴欲罢不能。


过去在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两样东西,一是酸菜缸,一是压酸菜的大石头。入冬以后,东北人就开始选择好的大白菜囤积起来。据说,酸菜的诞生正是为了人们能在冬天依然能吃到蔬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酸菜满足了东北人的口福。


妈妈说,酸菜的制作简单明了,首先是选好大白菜,去烂叶、黄叶,在太阳下晒几日后洗净。然后将白菜在缸里铺一层,在上面均匀地撒一些盐,再铺一层白菜再撒盐,以此类推,直到缸顶快满时,压上一块大石头后密封。


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打开酸菜缸,会发现白菜堆“矮”了一大截,酸爽的滋味,已经飘入鼻中。“酸菜腌制时,若是受热,则容易变烂。所以,积酸菜时也要注意储存温度的控制。”


酸菜不仅可以炖肉,还可以炖粉丝。吃饭的时候若是再泡点酸菜汤,保证可以多吃上一碗饭。据说,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缸酸菜,还是不够吃。过年时,东北人还爱吃酸菜馅饺子。总之,酸菜是换着花样进人们的口中。


现如今,东北人自家腌制酸菜的少了,但好这口儿的习惯依然没变。过年时,热气腾腾的酸菜炖肉一端上桌,年味儿立马就有了。文/徐金玉


湖北年味儿

印子粑里的故乡


时光倒退二十年,当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在湖北省大冶市的一个小镇上,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印子粑。


清晨,妈妈按比例兑好粳米与糯米,出门将米磨成粉。当她拎着磨好的粉回家时,我和弟弟早就准备好粑印,巴巴地等待着了。印粑是我们忙年(准备年货)最盼望的事,妈妈将粉里加水,揉成米团,搓成掌心大小,我们则迫不及待将米团按在粑印中,轻按,抹平,然后一手翻转耙印,对着一块木头轻轻一磕,用虚空伸展的另一只手接着,刻有精美的图案的印子粑就美美地呈现在你手掌上了。


粑印是长方形,每个刻有两个粑模,粑模大多是花、鸟、鸡、鱼等图案,栩栩如生。弟弟自小最爱那个小和尚图的,我则偏爱那条灵动的鱼,我们执着地只印自己喜欢的。因为这两个图案异形,印起来较慢,而搓好的米团若不快速印好会变硬,因而常引得妈妈一阵催促。母亲催一次,我们便换来圆形小花图案的,两人比速度,快速将搓好的米团印完后,就又换回我们最爱的那一个。


印粑好玩,是一家人忙年的美好;而吃起印子粑来,则是清新的故乡味道。我们一边印着,印好的那些已经在蒸笼里飘香了,我和弟弟放下粑印,等待着这最具诱惑的第一笼,怀念了一年,总算随着袅袅香气到了嘴边。妈妈一掀开蒸笼盖,我和弟弟就伸手去拿,刚熟的粑很烫,但我们不怕,滚热的粑从这只手换到那只手,还不停地吹气,也不愿意放下,只为了最快地轻轻咬一口,糯软的印子粑滑入口腔中,淡淡的米香缠绕在舌尖上。


蒸好的粑摊凉后,就成了年货。整个春节期间,可红烧,可佐汤。印象最深刻的年夜守岁时,妈妈总是炖一锅鸡汤,在汤的香味中,一家人围坐火炉守岁,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许下新一年的心愿。临睡前,妈妈往鸡汤里放上印子粑,热乎乎地吃一碗后入睡,新一年就在印子粑口齿留香的味道中悄悄来了。


如今,春节不常回故乡。即便回,印子粑也是买现成的,一家人印粑的场景只在记忆中可寻了。粑印放进了柜子,有一次回故乡,拿出来,已满是灰尘。我和弟弟最喜欢的小和尚和鱼形花纹的,据说是太爷那代人留下的,已经百余年。再查印子粑,起源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主会”,原是用来祭祀土主的,流行于大冶市南部,有千余年历史。文/纪娟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年夜饭 味道 春节 除夕 家风 客家年味儿 北京年味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