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去产能,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2016年02月25日 08:33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产能过剩长期存在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真正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去产能才会取得实效。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去产能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在经济新常态下,化解过剩产能不宜再靠经济刺激走总量扩张的老路,否则僵尸企业在得到短暂喘息后将来会酿成更大程度的产能过剩,而要理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从理论上看,产能过剩长期存在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如果一种商品供过于求,它的价格会自动调整,当价格低到不足以带来利润甚至弥补成本时,企业就不会追加投资生产这种商品。机警的企业家会小心翼翼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把资源投入收益最大的地方。虽然个别企业会在“试错”过程中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亏损产生的负激励向市场传递新的信息。企业会据此及时纠错止损,把社会资源的总损失降到最低。一个正常企业不会在亏本的情况下持续生产,市场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纠错的机制。

为何产能过剩会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政府过度干预,扭曲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造成的。当前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产业无一例外都是政府曾经选定大力扶持和补贴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发展之初的确是市场所需要的,因投资大、税收高、对GDP拉动作用显著而受到政府青睐。可当各地都争相上马这些项目时,产能过剩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此时,出于维系GDP增长、保障税收和就业等目的,地方政府往往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对过剩产业进行支援和救助,导致正常的市场出清过程受到阻碍。

一味支援僵尸企业只是拖延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让产能过剩积弊更深。产业兴衰更替是正常的市场过程,只有缩减旧供给,才能腾挪出更多的资源投入新供给,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有效性。但去产能不可走另一个极端,即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关闭企业。即使是过剩产能,也存在市场需求空间,只是供给严重超过了需求。惟有市场能够识别企业的优劣,通过优胜劣汰逐步化解产能过剩。行政手段虽见效快,但追求的是“效果”,而非“效率”。由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很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一哄而散产能短缺的现象,造成经济剧烈波动,浪费大量资源,产生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去产能也要尊重和依靠“看不见的手”,给予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时间和空间,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维持生产、开发创新、兼并重组或破产清算。让市场力量抑制无效供给,创造有效供给,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

同时,政府要在制度供给、公共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用“看得见的手”为去产能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自由流通,用市场的“活水”逐步消融过剩产能的“冰山”。另一方面,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守住民生底线。发挥好社会保障制度的托底作用,保障去产能过程中下岗工人的基本生活,并加大对再就业培训的投入和补贴;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促进企业用工和居民就业的信息对称,让去产能形成的下岗人员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只有真正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去产能才会取得实效。

□康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产能过剩 去产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