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探路十三五 探路十三五

银行业“十三五”思变:定力应是基石

2016年03月14日 14:43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银行之于实体经济就如同血液之于躯干,“十三五”期间要促进经济发展,银行业的平稳运行于经济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不可或缺。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8年,危机的影响仍未平息,后危机时代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再认识”以及防控金融风险的反思仍在继续。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凛风”中,银行不免遭遇“池鱼之殃”。如今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关口,国银行业在转型发展中亟需寻找“定力”以应对行业内外格局之“变”。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首先,中国经济转型对银行业的有支持的要求。尤其是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结构性转型的背景之下,银行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要求其重新评估金融资源的倾斜——扶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三农”、“一带一路”等新经济引擎成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其次,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市场化对银行业有创新的要求。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形式的冲击,令银行业陷入了困局。这一切都要求中国银行业在监管模式上、发展方式上以及开放度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叠加创新思维后银行风险偏好的攀升,也无疑对银行的风险防控及定价能力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民间资本稳步进入正搅动着银行业的一池春水。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介绍,2014年开始的5家民营银行试点是成功的,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15年末,5家银行资产总额达794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基本达标,并表示,又有12家民营银行进入论证阶段。

再次,金融风险的传递、传导对银行业有了更高的监管要求。目前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越来越多,去年以来,包括非法集资在内的一系列的金融风险警示市场,银行业资金在杠杆化的过程中难辞其咎,这也为中国银行业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僵尸企业”的信贷显然是负债表中的拖累,诸如此类的低效贷款结构并非真正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为此,尚福林在记者会上表示,银监会将推动“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市场化退出,降低信用杠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扶持责任自然义不容辞,但前提是对关注风险的深入关注。毕竟肩负着防范风险的特殊使命,所以来自行业内、外部的压力需要被平稳对待,不能忽左忽右、朝令夕改。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下,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会更加有效率。

然而令人颇为欣喜的是,回顾十二五期间,中国银行业既经历了高速发展壮大,也抵御住了全球金融风暴的侵袭。中国银监会在督促银行业风险管控方面不可谓没有新提升,突破性改革牢牢擎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即便是过剩产能行业下行显著,股市、汇市的剧烈波动,但就银行体系整体而言经受住了考验。

尚福林表示,我国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截至去年年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13.45%,总体水平较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1.67%,处于国际较低水平。“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是181%,也就是说每有1元钱的不良资产,就有1.81元的拨备可以作为对冲,拨备充足。”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是1.1%,资本利润率是14.98%,均优于部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对于不良的处置也有了新进展,除了通过传统方式加快不良核销以外,暂停近8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近日迎来重启的时刻,监管部门也确定了6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这为银行业的“轻装前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防范金融风险被监管层视为未来5年金融监管的工作重点,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更是提出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亦在记者会上表示,将着力加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不同市场之间交叉金融风险、社会融资风险的银行业五大风险。

监管层须从金融体系整体稳健角度,一系列机制和政策的设计需将前瞻性放在重中之重,不能头痛医头,待风险兵临城下之时才有所动作。正如尚福林曾言,“监管标准往往是适度超前的。这些监管标准不仅体现了监管者的审慎态度,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合理预期。银行业要充分认识监管标准的前瞻性,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诚然,中国银行业面对未来五年,还有诸多亟待推进的改革,但是对于“风险防控”的坚守始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石,不能让金融沦为资源空转、资金空转和钱生钱的游戏。


编辑:阮浩冉

关键词:银行业 风险 金融 监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