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还需多方论证

2016年04月19日 16:30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在6月份召开,有关一行三会改革的话题不断,能否在此次会议上成行,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种可供参考的监管思路:一种是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对宏观审慎监管负起总的责任来,即打造所谓的“超级央行”,比如当前的英国金融管理局就是这种模式;另一种则是成立一个金融国资委,把保险、信托、银行、券商都归在一起,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管理。

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金融业态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方式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业界期待,央行能够在金融监管体系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今年4月14日至15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议上强调,G20应继续推进全球金融部门改革进程,致力于推动全面、一致和及时地落实已经达成共识的改革措施,并不断完善监管框架以应对出现的新风险和脆弱性,总结各方在实施宏观审慎框架和工具中的经验教训,关注市场化融资领域的潜在风险并探讨监管措施,并推动加强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不过,在今年两会期间,在被记者问及“究竟什么是理想中的金融监管体制”时,周小川表示,金融监管体制还谈不上已经有很明确的理想目标,还在听取各个方面提出的意见。

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思路应始终符合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997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实体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会上确定了一个分业管理的原则。

在此之前,中国只有一个央行,从那个时候开始陆续有了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会原来都是副部级,后来陆陆续续升格成了正部级,也就形成了现在“一行三会”的格局。

多年过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界人士认为,现在这种分业管理的模式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会碰到三个问题:其一,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制定者跟执行者,央行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的审慎监管或力不从心;其二,三会分管之下,对于一些信息与数据掌控不全,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其三,现在市场的主体已实现混业经营,但监管又是分业经营,这或者就需要对监管格局作出调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表示,中国目前的监管体系需要重构,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重构,目前是各抒己见。各种方案中不乏真知灼见,也夹杂着一些部门利益。最终必然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黄泽民从5年前就开始多次提出“三会合一、建立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的提案,“我国分业监管的体制是在金融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界限明确,分别归属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不同业态的金融机构之间很少发生业务交叉,产品、市场也是界线分明,因此,实行分业监管是必然的。但是,近些年来,金融商品、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出现了交叉,不同业态的金融机构之间做同类业务的情况越来越多,由此,监管真空、监管过渡、监管不力的情况就出现了,分业监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我的观点是,混业经营需要实行统一监管。”黄泽民这样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此前也曾表示,官方仍在听取意见,哪种方案可能性最大目前还不知道,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经验都可以借鉴。这其中一要考虑新体制应对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否坚强有力,能否协调做出决定;二要考虑成本问题、激励机制和信心,权责要一致。银证保体制如何能和世界融合,竞争力和安全性等都需要讨论。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金融监管 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