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许江谈艺术教育的核心与中国美院这十年

2016年04月21日 17:58 | 作者:顾村言 | 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艺术教育:树立文心,再发散出去

记者: 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开学讲演中说,把艺术院建在西湖畔,“就是要用美的心来唤醒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蔡元培先生之前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当下的中国,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对于培育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你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这么多年,也有很多思考和实践,你自己对这些有什么理解?

许江:我尝试着讲一讲,一个民族需要怎样的艺术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我们办艺术教育,培养一些画家,附庸风雅,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艺术教育其实是树立一个心灵,就是张载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本无心,此心在哪里,就是文化之心,就是文心,所以艺术教育是要树立这个文心,是要培养一批人,通过这些人把这个文心发散出去给社会,传播给一代青年。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看待艺术教育。我觉得这个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第一要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这几年我们大家觉得有了自信了,实际上就是这个主体精神树立起来了。

记者: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真是惊涛骇浪,从文化的没有自信到渐渐走向文化自信,再过一百年回看我们这几十年,可能后人会发现这个转型尤其重要。

许江:实际上百年前我们那时候也曾经很自信,但那个自信是关起门来的自信,今天我们是打开国门的自信,我们真的是在一个大的范围当中,我们确认了自己的使命,确定了自己的优势,确认我们自己的民族生生不息、根源的东西,这个生生不息、根源的东西不是固化的东西,它很深,但实际上它已经在变,所以这个主体的东西,我以前曾经说过我们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根本矛盾,第一个全球境遇与本地意识或者叫在地意识,因为我们今天已经史无前例地生活在一个全球境遇,这个全球境遇通过手机,全世界任何事情,是用图像的方式展现在你的面前,这种全球境遇已经超过了我们以前任何时代的生命经验,它已经很深刻地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有时候会随波逐流,跟着所谓的国际化走,国际化的背后就是西方化,但实际上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一块土壤生长出来的东西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世界期望我们对世界有贡献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我们如何不仅仅老是动不动讲以前的东西,而是能不能讲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拿出我们这个时代自己的创造来面对全球这样一个时机,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以前讲过我们是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这样一个生活特征,这个生活特征它如何活在今天,如何产生我们今天的创造,只有有了这些创造,我们这个主体才有所依,就像我现在所坐的这个椅子一样——才有所依。

记者:因为整个中国社会在慢慢回归这些方面,这或许不是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但这样的回归与旧的也已完全不同。

许江:是的。这是一方面。第二,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矛盾。怎么让它互动共生,这次两会,李总理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一起写到政府报告里面。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这是十多年来提的一个口号,因为我们一边是书画、油画这样的传统专业,一边是新媒体,怎么让它融合。中国美院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很好的范。第三是严肃的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的潮流结合。你看这边迪士尼已经在上海(即将开放),这等于是在你家门口做了一个美国式的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美国式的文化里有太多中国元素了,以后的孩子可能从小知道这个中国元素,长大以后他以为这就是中国,我们怎么办?

记者:迪士尼骨子里还是美式文化,但它会进行本土化。

许江:他们很懂这些,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他们也卖油条一样,他们很知道本土化的,他们聘请了大量中国的中国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深度地参加这些活动,提出我们自己的文化项目,来引领一代代孩子。所以第一个是本土意识,本土意识我觉得非常重要,所有的高校应该以这个为自责,建立中国的文化主体意识。

记者:谈到本土化的一个的艺术具体案例,这两年国家层面也曾经对书法教育的普及化提出一些思路,你觉得有必要再强化吗?包括具体可行的措施,毕竟,书法可算是中国艺术之母。

许江:我在十多年前就有提案,关于中小学进行强化中国国学系统的教育,这个国学系统一面是像书法这种可操作的,还有简单的陶艺制作,还有中国诗词的阅读、中国地方戏的欣赏、中国经典的导读,我当时提出这个,浙江代表还替我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结果有人问你这不是增加孩子的负担吗?我就告诉他,如果对心灵有帮助,我觉得这种负担是必要的,有什么不好呢?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些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如何真正地解决,我们艺术院校有责任,其实我们培养的人第一就应该有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这个应该是高校第一个要在未来强化的。

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社会问题,有的或可归于文化问题。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对自己的文化经典、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依然薄弱,“文心”的缺失是个大问题。

许江:所以我们提出“哲匠精神”,很重要。其实人之所以为人,他和动物不一样,是这个手。书画的画写成繁体字,上面是“聿”,代表手握笔——下面是“田”,这个就是画野为疆。是在分这个土地,经营这个土地啊,这叫画,所以你不要小看中国人这个东西。书法的“书”呢?繁体字是“聿”下面是“日”,就是书写每一天啊。所以你就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上手的经验,完全不同,这是比别人要深刻的地方。

记者:古代读书人必须要执毛笔,必须要学会书法。但现在受到信息化的冲击,毛笔书法渐渐淡化,长久下去,或许会丢掉一些根本的东西。

许江:所以这样一个记忆的训练是意义深远的,然后这个握笔,我们经常讲“虚实”嘛,这两个词外语很难翻译的。但中国人他可以领会,因为我们写过毛笔字,字要实,腕不能虚,行笔时那种无尽的变化。“疾徐”,中国人不讲“快慢”,讲“疾徐”。这个手,匠,工匠,它带出来的是这个意义系统,这个意义系统有很多训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可以通过手的训练培养一种心灵。

记者:所以学校教育以后还是要强化这样一种艺术教育。

许江:一方面讲动手,另一方面又是哲,哲就是要思考,要反省,要批判,要质疑,这就要读书。像《论语》记的都是孔子说的,里面有重复,重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新的生生不息的东西生发出来,这是中国的一种“哲匠”。

记者:就像过去很多人儿时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意思,长大了之后发现小时候读的那些短句太有道理了。因为小时候他领悟不到。

许江:所以“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始终指的是心灵,这种心灵的修炼我觉得是中国人非常独特的东西,所以中国人的这种哲匠精神,应该是艺术院校的一个核心。

记者:其实历史上中国是极其重视艺术教育的,所谓琴棋书画,不过那时候的表述不叫艺术教育,而且是文人的日常,是你每天要做的事情。

许江:那个时候讲“艺”,跟我们今天讲的“艺”不一样。

记者:所以这方面,中国美院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们相比其他艺术院校,第一点正在于有一个延续的文脉,而且在湖光山色的杭州。

许江:第一个是文脉,第二个我们有一套方法,不仅仅有民族之根,也不狭隘,有国际视野,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后一个我觉得还是创新,这个创新意识要牢固树立,我们今天的教学研究一定要扎根大地,一定要去向社会学与交流,否则你就闭门造车。刚才讲我们同学下乡,下乡到大唐,看到那么多企业倒闭,看到乡镇企业正面临痛苦的转型。这些孩子下去不是简简单单的采风——看到树叶绿了、黄了,不是!他是真正看到生活的变迁以及后面人的行为,然后在里面进行调研,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画肖像能了解你心里想什么,所以他做出来的东西,他能够把握那个核心。

从“大学望境”到“美美与共”

记者:回到这次中国美院专门举办的展示这十年来建设一流院校的成果与远望——“大学望镜”展览,起因于纪念2006年当时浙江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国美院建设国际一流院校,这应当是罕见的,我想先请你回忆一下,包括结合一下具体的事例。

许江:实际上,省委常委会专门讨论美术学院工作的,这可能在中国是没有前例的。2002年12月17日,刚刚履新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即来美院考察,全面察看了建设中的南山校区、过渡中的滨江校区和谋划中的象山校区,对学院的名校定位和校园的整体特色给予指导和鞭策,在象山校区最早的模型前,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2005年学院校庆之日,习书记再次莅临象山校区,调研文化大省建设,察视学院的建设发展, 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一流美术学院”的宏远构想。2006年2月,习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听取我们的汇报,专题研究美院的发展, 并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亲自制定了具体的支持意见。从此,“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写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那次常委会从大的方面来说对我们学校的发展给予支持,从实际的方面来说实际上也给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当时把滨江(校区)卖掉,按照以前的做法,卖的资金45%归我们,还有45%给国家、地方财政,当时我们正在建象山(校区),欠了六七亿元。当时浙大卖了它的一块地,75%返还给浙大了,所以我们当时希望国家也给我们这样的待遇与帮助,所以习总书记那次会议是力排众议,拍板把75%返给我们,就这一下就把我们的债务还了。所以我们现在是浙江唯一没有外债的学院,这样的帮助是非常实在的。我自己觉得这里包含着习总书记艺术教育的思想,这个艺术教育的思想我觉得它的内涵有非常重要的两点:

第一,他提出来我们要建设代表中国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最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一流美术学院,这种名校意识,我觉得在总书记的思想当中是非常明确而深刻的,这是他支持我们这样的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他也在建设一流学校的时候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代表中国艺术教育和研究最高水平的美术学院,这种名校意识始终鞭策着我们,给我们很重要的指引。

第二,他非常强调要为浙江的文化大省建设、经济大省建设作贡献,我觉得这个思想也非常重要,这个思想也贯彻到我们学校。就是我们不仅要最高水平,而且这个最高水平要接地气,要服务地方、服务大局,服务浙江的经济文化建设,在浙江的经济文化建设的服务当中我们来打开我们的蓝图,充实我们的思想,培养我们的队伍,树立我们的目标。

记者:他有没有跟你直接交流一些他对艺术教育的思想?

许江:有,其实交流当中我们感觉他其实对艺术文化很了解。

记者:浙江后来出版《宋画全集》、《元画全集》也与当时实实在在的支持分不开,这些大型文化工程确实影响很大。

许江:这个讲的就更大了,当时浙江省有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包括你说的《宋画全集》等,而中国美术学院的建设也是其中之一,所以这个八大工程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工程。他后来到中央,对文化的考虑格局就更大了。如果讲他在浙江的文化艺术建设事例,浙江美术馆就是他促成的。我们当时给他写了一封信,因为之前肖老师把吕霞光的作品拿来,就在那里立了一块碑,要建吕霞光美术博物馆,后来种种原因没有建,这批东西一直放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来以我和肖老师的名义给他写了一封信。2004年的大年三十,他早晨冒着细雨勘察那块地,勘察完那块地就在对面的友谊宾馆开了一个省政府的会,拍板建美术馆。当时也是有两种意见,就是新的美术馆建在哪里,杭州市希望建到钱江新城,想把钱江带动起来。但我们觉得美术馆还是应该建在西湖边,所以省里希望建在西湖边,最后就拍板建在西湖边,同时他提出既然建在西湖边,那这个样式就必须是中国的——我那天穿了一件对襟的衣服,他说:“就像许江的衣服,一眼看去就是中国的。”所以他把这个建造的基本的品位也定下来了,这个品位定下来以后其实把它的内涵也定下来了,要让中国的传统在这里复活,在这里实现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一个公共性的文化服务设施。所以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话,我代表美术界讲话,当中就汇报了两项,一个是中国美院,一是浙江美术馆,他还问浙江美术馆现在怎么样了。据我所知后来好几个省都参照浙江开专门的省委常委会,讨论美院的发展。

记者:包括你回过头来看这十年中国美院的历程,你的思路具体是怎样的?

许江:我们主要有四条主线,分别是“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应该说我们这四点都是一脉相承,而且不断地加深、巩固,不断地在实际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发展当中得到充实。比如“大学望镜”,一般学校都重视校园建设,但像我们这样把校园的建造和心灵的建造同时提到这样一个高度,强调通过校园的建设达到人的山水画,我想这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是不多见的。现在很多人因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设设计在国际上获奖,都到这里像朝圣一样,因为被评过全球最值得一游的校园嘛,但我觉得它真正的内涵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神奇的建筑、白墙黛瓦等,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望境”,这是最根本的。另外一个是哲匠精神,哲匠精神我们提得很早,像匠人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劳作善手,读书养心,这样一种哲匠精神。这样一种话语群主要是培养一种名校的学风,让同学们能了解传统和创意的互相关系,了解手与心的关系,了解技与道的关系等等。

记者:也就是技和道,哲是道的层面。

许江:“哲”——我们讲的是思想的思,因为是技与思它的相叠相生达到一个道的层面。事实上我们这次校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把我们的校训巩固了,但事实上我差不多十年以来,我们始终在讲就是我刚才讲的与校训相类的话语群,始终在说,始终在用,但我们并没有匆忙地像很多学校就定下来,固定它的内涵,我们想在一个更好的学习和运行当中让同学更多地体会,所以我刚才讲的“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包括“行建、居敬、会通、履远”,还包括才情、学养、人品、志向,我们有很大的一个话语群,平时经常在讲。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很看重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讲话和开学典礼上校长讲话,十年前就这样一路下来的,这样一种哲匠精神,它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它已经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众人的事情,像这一次公布的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那天早上有教师说,这个校训我们一点不陌生,因为这个校训就是我们的日常。

记者:这是不是与中国美院乃至杭州的整个人文、人脉的深厚有关系。

许江:是的。这是第二条线。第三条线就是人民之心,实际上像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画很多重大题材,画很多老百姓看的画,都是有传统的。第四,美美与共,服务社会。这方面,我们抓住了几个重要的机遇,一个是上海世博会。我们学校当时参加世博会城市生命馆,我是城市生命馆的总策划,用了一个生命题的观念来诠释城市、各种能源,电源、动源,包括人源,这些就是像血脉,是造血系统。这样通过世博会参与,来培养,来思考一些远远超过艺术教育的问题,来培养一支团队。另外一个就是杭州的一系列城市改造,尤其是中山路的改造。因为中山路以前我们说它是南宋御街,这个改造,中国美院有相当多老师参与。御街最有趣的是它旁边是河,所以它是河坊和街坊在一起的,这种河坊、街坊相接的街市会是什么样,它的传统如何保护,如何来让今天的人们在这里面得其所安,和湖山相望,山水相依。所以这两个机遇使我们建立了很牢固的服务城乡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现在我们参加美丽乡村的建设,做了很多工作。

另外一个是美丽乡村,我们学校有个特别有利的方面,就是城市和乡村对我们来说没困难。对乡村,因为我们认识到乡村乡土的意义,乡土礼仪的意义,对中国人内在的信仰、追求、能力的东西,所以我们做的一些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很好的。现在的乡村改造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把乡村变成城市,投资啊,盖高楼啊,千篇一律,这是一个误区。第二把它弄成假古董,主题公园。其实每一个乡村它建造起来都有它的独特性,它由来已久的和山水的关系,和它自己家族文脉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这个基础上保留它原来的纯正结构,保留它的水口、中池、风水林和山水的特殊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改造它们的生态,实现众多老百姓现代化的需求,但是又不改变它的生态结构这个东西是我们最能做的事情。另外一个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文创制造。因为浙江是制造大省,这个制造大省如何在今天面临升级、转型、换代,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改变浙江的制造为浙江创造,比如义乌,义乌以前都是贴牌的,没有自己的品牌,现在他们已经有很强的意识,前两天义乌跟中国美院战略合作,我们准备做很多合作的事情,因为他们太有这个需要了,因为要完全打自己的品牌,树自己的产品,这时候最需要投资的就是设计。我们提出“东方自信、生活智慧、科技职能、产业智库”,然后提出“智造”。

认识这个传统,活化这个传统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中国美院主要就是这十年从美术学为主改变为大量参与新媒体、中国设计制造等。

许江:可以,但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美术学没有丢,我们的传统媒体仍然在提升。我们这次陈列了15个案例,这些案例里,我自己觉得还有三种贯穿其中的东西,第一个贯穿其中的东西是东方精神、本土意识。我们的中国画一上去就是课徒,这又是一个工匠精神,师傅带徒弟,临摹,甚至能背临。

记者:因为中国历代的教育都是这样,过去没有美术的学院教育。

许江:比如课徒在表面上是对成法的分解,其背后却蕴含着对画道的释义。这样一种教育如何根据今天的需求让它活化在现代艺术教育的框架里,并且得以深化,在理论上因为中国人画论,中国的画论都是画家搞出来的。再比如大空间的版画,比如鲁迅像、门神,这个门神其实我们原来只是一个概念,后来他们画了五天的时间,六个老师带着将近一百个学生做了三四百张,这么短的时间里从门神当中提出一个创造的意念,把整个作品做出来,而且这么新,这么美,这个里面是长期积蓄的一种东方精神,在这个里面一下就发出来了。还有我们的动漫,我们这个人文动漫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我们当时就提出来要让梨园和当今动漫相汇,我们要做一百部中国的戏剧百折,现在已经有六十多折了。

记者:最后想问一下,结合十年前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你觉得中国美院做到了吗?

许江:我想一流不一流,当然很重要,我们要争一流,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真正的内涵,有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而且是大家无可争议的,这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我们自己做了哪些很深入的研究;第二我们的内容如何能传播到国际上去,让全世界都收益,这个非常重要。

记者:包括影响力。

许江:人家通过你的教学与研究,得到启发,就觉得这个东方的、中国的东西确实有它的内涵,比如中国的书法,包括我们去年做的民艺馆,我觉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搬,我们一定要让它活过来,活在年轻一代心里,帮助他们去完成创造性转化,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应该成为一个新的东西。

记者:书画其实也不是古董,应该活在我们当下。

许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们有责任让它活在我们手上,活在我们心灵。由于有了这样一些我们中国传统的伟大创造,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学院要有很好的思路,所以我们校训提出的八个字:“行健、居敬、会通、履远”,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动词,这些动词当中带着饱满的价值观,这个饱满的价值观将会带着我们同学去正确的认识这个传统,活化这个传统,来做新的创造。有的人经常说传统的太多,那就是封闭,他就长不开去,打不开去,有的完全打开去,又没有一个立定之所,没有一个饱满的内核,这两个怎么处理好,实际上中国美院在这方面是可以提供很多经验的,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是有优势的,当然我们还要持续。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许江谈艺术教育的核心 与中国美院 这十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