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难忘东北老工业基地 黑土地孕育的新中国“第一”

2016年06月02日 09: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对于我国冶金发展而言,铁合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冶炼铁合金的任务,就落到吉林铁合金厂。

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合金

黄庆春

1956年6月16日,对吉林铁合金厂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从今天起,它宣布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铁合金厂———吉林铁合金厂诞生,也将载入我国冶金发展的史册。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微风吹过,万里无云。高大的厂房,显得特别明亮,似乎也在那里招手,欢迎首长和同志们的参观指导。车间周围的彩旗迎风招展,轰鸣的电弧声,似乎在那里奏起了迎宾曲。

这天,虽然二号炉、三号炉等的机电工人仍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紧张的安装和调试,但是人们的心早已飞到了一号炉旁,渴望看看第一炉铁水的诞生。

在木柴烤电机一边,几天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的询问什么时候加料,有的打听何时出铁,有的约定出第一炉铁时一定提前通知他,有的同志得知今天要出第一炉铁,有的一大早就来问具体的出铁时间,有的是放弃了休息时间专门来看出铁的,也有很多同志,总想为出第一炉作点贡献,虽然想法各异,但每个同志的心情都是激动的。

电炉旁的冶炼工人,穿着崭新的黑呢子工作服,戴着兰光眼镜,这看看,那望望,有的拿着钢钎戳一戳电极,检查烧结程度;有的扭一扭分水器的阀门,调整铜瓦冷却水的流量。按规定,应由总工厂配料,但生产副主任却要亲自审查,亲自检查电极烧结情况,生怕出现差错。

苏联专家组组长伏尔柯夫和硅铁专家卡扎克,这几天也经常守在炉旁,检查各种准备工作和指导操作。

这天下年3时许,我作为总工长,在国外学习过,觉得能够完全掌握开炉技术和生产操作,内心想:要沉着、冷静,但心里总是“扑通”地跳个不停,显得特别紧张,这或许是由于第二次开炉和这么多人参观的缘故吧。根据开炉计划,预计的总耗电量,炉底热电偶已经达到规定的数值,电极烧结情况已满足加料要求,建议开始加料。副主任李春林确认无误,并亲自加了第一锹料。紧接着,我和工长、班组长———均匀地往炉内加料。

这时,炉前炉后,楼上楼下,等待观看出铁的同志越来越多,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为了不影响操作和安全起见,不得不规定一道警戒线,规定参观人员不得越过。尽管如此,同志们还不时拥过警戒线。此时此刻,群众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遗憾的是没有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

开始加料的速度、料面升高的进度以及每批料的平均耗电量,对于日后炉况的正常运行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主任总是提醒大家:加料不要急。冶炼工均匀加料,精心操作,细心维护,真正达到精益求精,炉前工在那里紧张而细心地准备着,沙盘、泥球、托铲、堵耙等早已有序地放在那里。一会儿组长检查一遍,一会儿总工长检查一遍,主任也亲自检査。

晚间,厂长徐书珙,副厂长、总工程师张星文都到现场,技术科科长也来了,上夜班的工长、部分工人也都跑来了……

这天深夜23点,根据总耗电量、加料批数、电极波动情况,李春林同志下令出铁!工长贾维金同志敲钟3下,炉前工敏捷地操起钢钎,瞅着出铁口捅了一阵子,未见铁水,立即将烧穿器推向出铁口,把手舵轮转了几圈,按通电流,电弧咔咔作响。刹那间,一条耀眼的火龙喷薄而出。不知是谁在旁边叨咕了一句:“赶快拿样勺取样!”这时,我撸袖口看了看表,时针指向23点15分。我注意观察了周围同志们的表情,个个都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有的同志谈论着、笑着,也有的在那里叽叽喳喳地不知说些什么。

堵眼完毕,人们渐渐离开了现场。当班工长和冶炼工人继续精心撮作,维护着。不一会儿,化验室的同志们报告化验结果:合格啦!合格啦!产品成份完全合乎45%硅铁标准。这时,人们你打他一拳,他给你一拳,个个欢欣鼓舞,感觉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黑土地 新中国 第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 顺丁橡胶 金属国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