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千名市民捐出家中老物件儿

南锣地铁壁画嵌入“北京记忆”

2016年06月07日 14:48 | 作者:曹政 孙戉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票券跨50年记录京城变迁

“我这儿有几千张老北京的各类票券。”在南锣鼓巷街道的宣介会上,“老北京”包以兰女士第一个举手,让台上的美院教授一惊。

南锣鼓巷一处四合院,包女士在最里间住了20年。教授们跟着到她家一看,几十个塑料文件夹收藏着50年来的各类票券证:小到各版地铁票,大到故宫天坛门票,有年头的粮票、布票,这几年的也有各类赛事门票……

第一个夹子,第一页,一张泛黄的纸片儿跟公交车票差不多大,没有花哨的彩图,只印了两行黑字“我登上了万里长城 八达岭门票票价伍角”。这是她收藏的第一张门票,来自1972年。那年,在内蒙古下乡的她回京探亲,几个同学起个大早,先搭公交车、接着换火车、最后徒步走到八达岭,为了纪念,她把门票夹在书里留了下来。

打那以后,她收藏的票越来越多,当年留的是兴趣,现在看则是故事,可以回望北京城五十年风雨变迁:

1966年发行的半市斤全国通用粮票,那年头可了不得了,买一斤切面,保准儿会递过来一斤二两五的面,要把里面的水分除去;上世纪90年代的地铁票价为“5元”的换乘车票,那时候北京地铁只有1号线和2号线,而现在则已经近20条地铁线;2002年的购煤证,400块蜂窝煤得279块钱,多花19块钱煤铺就能给送到家,随着后来“煤改电”,各家的炉子撤了,这些煤本儿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非遗文化留下珍贵视频

几厘米见方的琉璃块里,卧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小“京巴”,大眼、扁鼻,一瞅就是不少老北京怀里的宝。可这拇指大的面塑京巴,来头不小。

早年间,北京有三位面人大师:面人汤、面人曹和面人郎。小京巴的创作者就是“面人郎(郎绍安)”的徒弟王兴山老人。老爷子就住在南锣鼓巷,家里摆着成百上千的面塑,但照片只挂两张,都是在1986年他出徒时跟师父的合影,面前摆着结业作品“西游记师徒”。头一张照片,师父左手拿起孙悟空,右手蜷缩在胸前,右腿抬起,腰微弯,比划猴子的动作。

面人门派有规矩,一般不传外。当年,在西城区政协的极力劝说下,身为政协委员的“面人郎”才首次对外开班收徒,酷爱美术的王兴山拜师学艺。当时“面人郎”已经78岁高寿,此后再也没有开班,王兴山等人也就成了他唯一一批外姓弟子。

南锣地铁站壁画征集计划启动后,设计师专门找到王兴山,让他捏个绝活儿。他想了半天,“得嘞,我还是学我师父,就捏个小京巴。”上世纪,面人郎在京城成名,又享誉大江南北,常常到外地表演绝活儿。可他有规矩,唯独在现场表演一项,就是这老北京特有的京巴狗。

米粒儿大小的面团还要在手掌心搓成长条,拿小刀掐成两段,揉圆了一挑,分别嵌到黑色的面团上,两边儿对称,最后点上黑点儿,这就是京巴的两只大眼睛。几十年的手艺练下来,王兴山不到十分钟就能捏出来。

旧时,老艺人们常常走街串巷,沿街表演。现在这些艺术很多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留存这些老艺人、老手艺、老物件儿,在收集这些老艺人的作品时,还专门挨个拍摄视频记录下来,为的就是能让后来人记住这门北京手艺。

从征集到制作,再到采集故事、录入网络后台,这项公共艺术计划历经3年,共收到近千名北京市民两千多个老物件儿,经过筛选、比对,已经有1793个完全镶入琉璃块中,永远地收藏到南锣鼓巷的地铁站壁画里。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南锣地铁 壁画 北京记忆 南锣鼓巷站 地铁 老物件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