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人民币为何频上“头条”?

2016年06月22日 15:0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新版百元人民币细节。 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 王恩博)人民币,如今已“升级”为国际话题。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动向频繁占据全球媒体“头条”,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经济好坏与货币强势与否往往相辅相成。尽管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中国目前仍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华沙出席丝路国际论坛暨中波地方与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欢迎各国继续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

中国作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其货币地位亦不断提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等境外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合计约1.4万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4月,境外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196.9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国际银行间贷款货币。

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联动性增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愈加明显。人民币汇率牵动各方神经,更衬托出中国经济今非昔比的国际影响力。

“一国货币汇率,究其本质而言,是其所衡量的实体经济价值蕴含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动态变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看来,作为未来可能代表数以十万亿美元计的超级经济圈的价值符号,人民币已迈入全球主流货币俱乐部,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和分工失衡的纠偏取得根本性突破。

人民币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还得益于中国不断加快的金融改革步伐。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这意味着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国外汇管理机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811汇改”的核心是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弹性,增加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市场因素,使其更加灵活。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稳定器。

推进金融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一直是中国的重要改革目标和高层治国理政的一项新实践。习近平去年访英前夕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以“811汇改”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正体现了这一决心。

中国力推金融改革的成绩已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并为人民币国际化按下“加速键”。继去年8月近十年来首次将人民币汇率评估为“不再低估”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底又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世界以及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来讲都非常重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称,这一进程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减少对少数几种货币的依赖,并在货币储备、跨境贸易、投资等领域中获得更多选择。

德意志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泰慕·拜格指出,目前对于亚洲地区多数国家货币来说,人民币在其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已显著提高,它们与人民币的汇率相关性也在增加,各国正持续关注中国货币政策。

放眼全球,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法兰克福、多伦多、东京等主要金融中心均设有人民币交易市场。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透露,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中方未来还将在美国设立人民币清算行。

可以预见,在经济持续发展、改革步伐不停、国际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包括汇率在内的人民币各方面动向,还将继续成为国际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人民币 811汇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