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医二代”:当医生并没那么糟糕 长大后我就成你

2016年06月27日 14:05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原标题:“医二代”:当医生并没那么糟糕

从小在医院长大,放学后没人督促写作业,经常要老师帮忙送回家……这些医生的孩子如今有了一个新称呼“医二代”。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毕业后将与母亲共事的郭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郭翀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她将前往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工作,与她的母亲在同一所医院的同一间科室。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与此前媒体报道的“医生普遍不赞成下一代学医”“‘医二代’大多弃医”的报道不同,实际上,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医二代”群体,且这些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90%以上都在医院。

“医患情”埋下从医的种子

此前,“医二代”出于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担忧而放弃从医的说法比较盛行。几乎每次发生医患纠纷,医生被患者砍伤或者袭击致死后,都会引发一阵有关“未来谁来当医生”的争论。然而,在记者采访的“医二代”心目中,从小耳濡目染的“医患情”反而是他们从医的重要原因。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法语班)毕业生虞文嫣毕业后会在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她的父亲是上海解放军八五医院心内科的一名主任医师。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军医大院长大。小时候,对父亲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逢年过节接不完的电话”,很多病人或病人家属都会在节日给医生打电话,送祝福。

“我一直觉得爸爸的工作很伟大。”虞文嫣说,“有的病人离世多年,他们的家属还会长期坚持看望父亲,这说明医患之间,关系很好。”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生周辰,从小是在乡镇卫生院“混大”的。如今,他在读完5年医学本科后,选择了冷门的儿科学专业攻读硕士。他的母亲是湖北荆州公安县毛家港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母亲不知道的是,“从医”的种子,从他小时候就埋下了。

“有一次跟着妈妈进手术室,患者害怕得直发抖,妈妈全程一直握着她的手,直到手术结束。”周辰告诉记者,他为母亲的这一行为感到无比自豪,“妈妈这是真心在为他人付出,我也愿意这样”。

最近,周辰的导师收到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写信人是导师十多年前的一名“小患者”。十多年前,这名罹患白血病的孩子得到救治,如今赴美读书,仍没忘记当年的“救命恩人”。

“虽然只是一封信,但把整个科室感动得不行。”周辰说,近年来媒体对医患纠纷事件报道较多,使得医患之间“感觉有些不对”,“真正的医患关系,大多数的时候是温暖”。

编辑:王沥慷

0 1 0 2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