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985、211时代或终结 高校发展如何破除身份壁垒?

2016年06月30日 13:48 | 作者:吕春荣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为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供图

“存废争议”由来已久:被指身份固化、资源不均

近年来,“985”“211”的存废问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并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观点分析,之所以是否废除“985”、“211”工程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据媒体2014年11月报道,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年至2013年间,“985”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

记者注意到,因面临着身份固化、高校资源不均等问题,“985”“211”的存废争议由来已久。

早在2014年,当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称,“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该发言经媒体报道后,便引发了全民关于“985、211工程是否要废除”的热烈讨论。

此后,关于“985”“211”的存废争议仍时常出现。2014年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当时,教育部迅速通过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开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985 211 高校 身份壁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