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

2016年09月19日 09:31 | 作者:孙学峰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抄录“大江东去”“北国风光”:

文学涵养缺失使书法退缩为单纯的展览、比赛、获奖

欧阳中石先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书法教育理念,深刻地阐述和沟通了“字”“文”“道”“书”与“时”“需”的关系,强调书法艺术表现为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服务。这一主张触碰到了中国书法的真正内核,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当代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个主张是富有针对性的。一段时间以来,倡导汉字拼音化甚至直接废除汉字的极端声音始终存在,文学与书法赖以生存的载体和环境遭到冲击。事实是,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通过汉语汉字来展示、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文学与书法是最为合适的艺术形式。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新的思想,由此生发出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保持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宜、新鲜、生机和活力。相反,一旦脱离具体情境便显得有所游离、疏远、萎靡和僵化。正是文学这片最为坚实的使用土壤所酿造的迫切现实氛围,滋养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兴盛不衰。严格说来,历史上流传下来任何的文学名篇都已不适合今天在各种具体场合中的书法艺术表现。一般观点认为,由于计算机输入技术的发达,书法作为艺术的使用领域正在越加缩小。但这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归结为,由于当代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和学科研究分类的细化,书法文化研究的诸多领域被其他学科瓜分殆尽,书家缺乏主观意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根据具体需要撰写、选择恰当的内容,以至于当客观上需要运用书法文化的探索成果来服务于社会时,创作者由于缺少足够的储备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支撑,于是无法作出敏锐、恰切的应对。最终,多数的书家都在抄录“大江东去”“归去来兮”“宁静致远”或“北国风光”,都在乐此不疲地“啃老”,放弃了必备的文学涵养和思想深度,结果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只是在凸显书写技能,一味地“炫技”,书法艺术的现实空间眼看着退缩为单纯的展览、比赛、获奖。

链接

文学和其他文化现象是相通的。作家应该读一点画,懂得书法。中国的书法是纯粹抽象的艺术,但绝对是艺术。书法有各种书体,有很多家,这些又是非常具体的,可以感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李白的字不一定可靠。杜牧的字写得很好。苏轼、秦观、陆游、范成大的字都写得很好。宋人文人里字写得差一点的只有司马光,不过他写的方方正正的楷书也另有一种味道,不俗气。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我虽不善书,“知书莫若我”,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

——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文学 书法艺术 兰亭集序 黄州寒食诗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