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陆宗润:书画修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2016年11月07日 16:29 | 作者:冯钰 | 来源:信息时报
分享到: 

书画修复对于书画的生命延续至关重要。中国书画修复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修旧如旧”一定对吗?西方艺术品修复的理念是否可以完全照搬于中国书画的修复工作?以及,破损的残片经过修复之后,还算不算原作?有没有市场价值了?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画保存修复研究专业硕士导师、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日本汉和堂金石书画修复研究所所长陆宗润应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之邀,在广州美术学院进行了题为“艺术、技艺、科学——中国书画修复理论的现代构建”的演讲,从近四十余年的中国书画修复装裱的实践经验出发,在对西方修复理论进行吸取与反思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对中国书画自身的艺术特点、修复的传统脉络与其平日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一条适合中国书画作品的修复理论之路。


20130215095216250c3


“修旧如旧”?旧到什么地步才合适?

在国内修复界,有一条传播与应用极为广泛的修复行话“修旧如旧”。但什么是“旧”,“旧”到什么程度,陆宗润有着不同的见解。“‘旧’是一个过去式,从当下这一刻以前到数百上千年前艺术品诞生之时都可称之为‘旧’,跨度极大。因此,这个观念本身充满了含混、歧义和矛盾——在同一个‘修旧如旧’的大旗之下,有着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的修复实践和修复结果。”陆宗润举例说,例如一件500年前的画作,我们究竟应该把它修复到昨天的状态?100年前的状态?200年前的状态?还是500年前刚画出来的样子呢?

在西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的国家认为应该“保持现状”——现在残破成什么样儿就维持现在的状态,保留“历史的遗痕”,只要加固不让它继续朽烂下去就好;有的国家认为应该清洗还原,让画面“恢复一新”,最好能像刚画好没几年的那个状态,不但古画,就是当代画家的油画作品也最好定期护理修复。

“我认为,书画修复的基本理念当是在修理与加固的基础上对画意进行适当复原,使书画艺术品能够尽可能长久传承。其中修理与复原是手段,使之长久传承才是目的。所以书画修复的对象不只是单纯的涂上了颜色的纸绢,而应该是材料、画意、古色的复合体,是一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所有这些因素,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师,都是应当考虑到的。面对一件作品,首先需要对其保存状况和残损情况做专门的科学分析,对能否复原的部分甄别处理,并根据每个作品的历史与艺术特点设定最为合适的古色保存和画意复原标准,在最低限度的介入条件下实现科学的保护处理和画面的艺术统一。”陆宗润认为,中国书画的魅力是整体性的,不仅仅画面本身,题跋、收藏印记、古色、装潢等等,都是作品的有机组成,在修复时,必须综合考虑。

“维持现状修理虽然尊重了艺术品的真实性,但却导致修复行为的不作为或画面艺术性的缺失,此方法更适用于出土文物与古籍善本的修复;复原性修复为了更加理想的艺术效果,往往过度介入从而影响作品的长久保存,此方法多用于传世书画的修复中。由于艺术品是独一无二且多样性的,在修复过程中不应该用单一的修复方法对待左右的作品,应根据具体修复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适应的修复方法,并可将两种修复方法融合借鉴,形成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复原’。”陆宗润说。

“古色”与“污色”

“古色古香”是我们对古书画认知的重要一部分,一幅作品流传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当它在传世过程中自身不可逆转地材料老化,受到了空气中的灰尘、紫外线照射,或者其它诸如受潮、长霉、油渍污渍等的污染后,慢慢的画面变黄老旧,最后影响到观者欣赏华裔,这时候就需要对画面进行适当的清洗了。那么,应该清洗到什么程度为好呢?这就涉及到修复操作中关于洗画的标准与程度问题,陆宗润将之总结为“吾随物性”、“实现画面在当下时点上最完整和谐的美。”

他展示了他所修复的明代吴门三大家文徵明、周臣、吴宽合作的《匏庵雪咏》图卷,在修复前遍布霉斑的画面上,他寻找到相对最完好、最干净的一块区域,虽然这块区域也已经黄化,却可以作为整个修复工作的标准点。修复之后,画面的点状红霉去除干净,整体呈现出均匀的标准点背景色,古意盎然,不但不影响欣赏,还增添了画面的年代感。画面需要清洗,但一件艺术品伴随流传年代而来的历史积淀感,应该保留。去污有科学性,去除的是污染,而不是古色。所以要去污留旧。在手法上,也要尊重科学,不要勉强去洗。古人就讲,重洗伤画。

陆宗润解释说,古色,是材质随着不可逆转的自然老化形成的色泽,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所欣赏的,应适当保留;而污色,是受到外部污染而附着于材质智商,且可能导致肌体进一步恶化的有害物质,如水渍霉斑等。这些不但破坏画意,更影响材料的长期保存,应尽量去除。时下有些收藏爱好者,听说青铜器要“红斑绿锈”,就想当然的认为书画上也斑斑点点的才好,才是真品,其实,做赝品的人最喜欢就是把画面弄脏来骗人。

修复之后,还算原作吗?画还值钱吗?

一些人认为,古的、旧的,才是值钱的“硬通货”,拿去修复清理了,怕作品会被认为“太新了,不是老东西”,进而“没人要”了。

与他们的想象恰好相反的是,其实,无法修复的作品才失去了传承的价值。道理很简单,价值是依托物品存在的。书画作品的修复周期通常为200年,再小心保存的藏品,也免不了需要修复,这是时间的必然。修复作品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书画作品,让它的寿命尽可能延长下去。

有一次,东京一个古书商打算把一套乾隆年间郎世宁绘制的铜版画卖给京都国立博物馆,这套版画中有九张带有乾隆帝的题字和印章,但是保护的不好,布满了被污染的针状点,一眼看上去已经变成了咖啡色。博物馆委托陆宗润修理,研究部部长说:“这是中国的文物,你不修我们博物馆不能买,书商就要拆开卖,拆开了一套就聚不齐了,我们在保护中国的文物。”于是陆宗润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做深度研究。他买来西洋旧书,用上面的小铜版画做溶解实验。查找资料过程中,他发现画是通过广州海关送到法国做的,双方往来信札中提到油墨里加了葡萄皮的汁。

“我给吓出一身汗。乾隆的御墨有紫玉光,颜料中加葡萄皮可能是为了追求墨色效果。如果用化学品洗画,葡萄汁一氧化,画就完了。”陆宗润最后用老祖宗的办法——皂荚灰泡水,用弱碱水洗掉污垢,成功修复了作品。这套藏品也成功被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购。

还有他2012年修复的《匏庵雪咏图》,由明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吴宽与画家周东邨联袂完成。不仅出自名家之手,而且是名人旧藏,曾辗转于光绪帝师翁同龢等人之手。在修复之前,画面脆化,红色霉迹明显,斑驳陆离。面对这幅让人觉得遗憾的藏品,陆宗润充满自信,他建议藏家买下这幅画,用了一年时间钻研修复,《雪咏图》终得以重新恢复明代大家作品的风范,一年多时间里《雪咏图》增值千余万元。用他的话说,这增值的部分,恰是书画修复的价值所在。

编辑:陈佳

关键词:陆宗润 书画修复 不是为了回到过去 而是面向未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