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培训班为何“一座难求” 学校课程能否满足孩子需要

2016年11月28日 10:21 |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校外培训班为何“一座难求”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一方面是学校减负后的轻松自如,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的热火朝天。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与体制外的应试教育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城市教育最熟悉的图景。

小升初取消了,中考名额分配了,优质教育扩大了,均衡教育推进了,为什么学习压力丝毫不减?为什么校外培训愈加火爆,甚至“一座难求”?

追问一:教育政策的实施为何与现实背道而驰

3个小时的补习结束,大厦楼前人们进进出出。初冬,入夜,雾霾。

无论天气如何,刘女士都已经习惯了每个周末陪孩子到培训机构学习。细数,已经一年有余。近在眼前的水果摊位灯火通明。课后,她总会到那里买些水果给孩子。她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滋味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苦,也可以甜。

报道《疯狂的学而思》将偌大的教育培训市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并持续在网上发酵。在刘女士看来,一次次报道之后,孩子们的负担没有减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培训班里“泡”大的一代,躲也躲不开,减负风暴过后,一切如初。

一边是无法避免的无奈,一边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前段时间,培训机构推出“双十一”寒春联报优惠活动,刘女士果断刷卡,课程学习还要继续下去。

“只顾校园减负,而不管学生整体减负的减负政策是鸵鸟政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发禁令容易,把责任推给培训机构和家长也容易,但这无益于解决问题。

在熊丙奇看来,如果义务教育不均衡,中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变,要想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很难做到的——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减负令,减少考试、减少作业,可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离开校园的学生会一头扎进校外培训班。这不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压力,还会增加家庭的焦虑和负担。

“目前,中国家庭教育在为竞争而学,还不允许失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如是理解,在这场竞争中,教育被彻底异化了,教育变成了家庭财产、家庭地位的保障。

编辑:梁霄

0 1 0 2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