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那些小山村的嬗变: “首富县”反成“贫困县”

2016年11月29日 14:40 |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金山实难换青山

绿水青山可以换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却很难“唤回”绿水青山。

青海湖畔一个县,早年曾建一座铬盐厂,铬渣堆成小山,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后来工厂关闭,铬渣处理成了难题。

一位省领导回忆此事时说:“当年创造的产值总共不过几百万元,彻底治理预计要花费好几倍的代价!”

走过弯路,一些干部逐渐换了脑筋:面对“两座山”,必须转变观念,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走“只污染不治理”的邪路。

过去要“温饱”,如今也要“环保”;过去要“生存”,如今也要“生态”。这是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进步。近些年,三江源地区州县已不考核GDP,而是提高了生态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青山孕育新生活

“守护好绿水青山,不仅是责任,也是新的幸福生活的来源。”果洛州农牧局副局长魏吉全参与了总书记考察时的视频连线。

长江源村过去纯粹靠放牧,住毡房,很多人患有关节炎等。看病要到镇上,骑马需一两天。后来生态移民,搬到格尔木市南郊定居。总书记看望的村民申格,共有12万亩草场禁牧,每年生态奖补共约8万元,还有燃料补贴等惠民红包。女儿就近打工,全家年收入约10万元,远高于放牧。一家人搬进新房,村里有卫生室,看病只需走几分钟。从牧民到居民,生产方式变了,生活随之改善。

青海省环保厅一位负责人说,保护生态要靠制度,推行有效激励,让牧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保护生态不会影响收入,进而激发其保护生态的主动性。

前不久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多项惠民措施逐步出台。生态管护员岗位每月工资1800元左右,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家至少安排一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草原实行禁牧奖补,每年共20亿元惠及牧民。利用扶贫资金等,扶持牧民组建合作社,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高附加值。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实施9年来,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高于全省农牧民的增收水平。仅草原生态奖补一项,牧民人均年增收2500多元。魏吉全说:“过去认为只有放羊才能挣钱、有饭吃。现在要转变观念,守护好草原也可以增收,而且更稳定、更可观。”

区域生态补偿至关重要。中华水塔滋润半个中国,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青海禁止、限制开发区域约占六成。青海省环保厅一位专家呼吁:“要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上游保护生态做奉献,下游加快发展做贡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协作发展共赴小康。”

改革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指挥棒要尽快落地生效。“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文明’的高度,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地处三江源地区的达日县县委书记武伟说,“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导向鲜明的干部考核体制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政绩观。”

编辑:梁霄

< 0 1 0 2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