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那些关于“和平、友善、包容”的珍贵记忆

听上海市虹口区政协讲述“中国故事”

2016年12月08日 09:58 | 作者:王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友善包容———犹太难民与上海史料展》走进北京,走进全国政协。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政协文史馆、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上海市虹口区政协、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携手策展的这一活动8日亮相中国政协文史馆展览大厅。展览前夕,虹口区政协主席管维镛接受了记者采访。

管维镛非常熟悉多年前发生在上海虹口的那段历史,心里装着一个个故事。他说:“那些关于和平、友善、包容的珍贵记忆,借此可以向更多人传递和讲述。展示这段特殊历史,有助于世人对中国人民包容、友善和博爱的了解,更希望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珍惜和平美好的生活。”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开展了“二战”上海犹太难民的史料征集抢救工作,成果显著。

“二战”时期,3万多名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上海,其中近2万余名聚居在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那里被称为犹太难民的“上海方舟”和“小维也纳”。

2014年,“犹太难民与上海”图片展第一次走进美国国会。作为赴美巡展活动的发起单位代表,期间,管维镛向中外观众介绍了犹太难民在上海与当地10万中国居民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结下深厚友谊的经历。管维镛和他的同伴们在讲述着感人故事的同时,也被别人讲述的故事感动着。许多居住在美国的犹太人在展板前激动地谈论着他们自己和长辈在上海的经历。其中不少故事,代表团成员们也是第一次听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相关史料的征集越发艰难也越发刻不容缓了。因为当年的犹太难民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许多生活在虹口的‘中国邻居’也年事已高,不少已经离世。”在归途中,管维镛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在巡展完成之后,还可以做些什么?尤其是政协还能再做些什么?

为了使飘散在世界各地的“虹口记忆”和“上海故事”能够集结起来,完整地反映犹太难民与上海的历史和近况,经管维镛协调与联络,虹口区政协和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一拍即合,共同发起犹太难民与上海故事征集活动。

听说要征集“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90高龄的原犹太难民霍斯特·爱斯菲尔德特意在墨尔本的家中找出70多年前亲手拍的老照片,刻成光盘,越洋快递上海,他当年拍过数以千计的旧上海和虹口隔离区的珍贵历史照片;美国著名画家彼得·马克斯在曼哈顿的工作室里翻出了书稿,当他还是犹太难民的宝贝时,上海阿妈教他画画……在美国、在欧洲、在澳洲、在以色列,更多原犹太难民及后裔热情支持着政协人的故事征集活动。

由此,我们看到了:1933年6月2日的《以色列信使报》,在重要位置报道了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林语堂等社会名流,到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纳粹暴行,当时,英美对法西斯还没有警觉;70年前的《合屋漫画》生动揭露虹口隔离区头目合屋的凶狠……一系列故事戳穿了日军曾经善待犹太难民的谎言。

所有的这些,最终汇集成了《犹太难民在上海》丛书,其中既有来自于档案馆、图书馆尘封的历史记载;也有来自于当时当地居民的口述实录;更有历经苦难顽强生存下来的域外友人的倾情讲述。丛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申请,先后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

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在丛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是友善、包容的民族。过去,我们用宽阔的胸怀接纳了遭受苦难的人们;今后,我们仍然会用最坚定的信心、张开双臂去拥抱和平。但愿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充满意义的启迪。”留住历史记忆,弘扬“和平、友善、包容”精神,是上海市、区两级政协人赋予这套丛书的心愿。

编辑:薛鑫

关键词:政协 “中国故事” 犹太难民与上海史料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