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鄂尔多斯一自然保护区湿地将干涸 官员:天灾

2016年12月09日 10:35 | 作者:刘子珩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1120085268_14812467053281n

西风凛冽。地上白茫茫的盐碱,厚如积雪。任永奇紧握越野车的方向盘,神情严肃,随车颠簸。

十年前,车子行驶过的地方,是鄂尔多斯的骄傲。在这块干旱少雨的沙地上,一个10余平方公里的驼形盐碱湖泊,吸引数以万计的鸟类栖息繁衍。其中一种名为遗鸥的候鸟,是世界级濒危物种,最为珍贵。

2001年,主要以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下称桃-阿海子)为核心区域,面积为15770公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设立。第二年,它被收录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作为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任永奇曾为鸟儿们巡查守护。

但如今,湖水萎缩,鸟类骤减,遗鸥不再。

11月12日,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反馈督察情况,其中措辞严厉地提到,“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已基本丧失。”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遗鸥保护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国家级保护区,再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时间是15年。此后不过6年,便出现严重生态问题。任永奇介绍,保护区湿地萎缩已经多年,早在2008年湖水就彻底干涸过。

新京报记者在鄂尔多斯当地采访时,接触的多位政府官员将湿地萎缩的主因归为天灾,认为常年降水量少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据新京报记者和多位实地研究者调查,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才是湿地萎缩的最大原因,包括上游十余个淤地坝的建设,彻底截断了保护区的水源。

没有遗鸥的遗鸥保护区

任永奇还会回想起当年湿地繁盛的景象。那时他在泊尔江海子镇治沙站,主要的工作是为这里的茫茫沙地覆盖植被。但即便环境恶劣,桃-阿海子却水量充沛,草长莺飞。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保护区在2001年成立,位于东胜区以西约50公里,在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两地交界处。保护区内有4个自然村,2000多居民,不过现在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小孩。

进入12月,鄂尔多斯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保护区内树木萧瑟,植被枯干。几群山羊懒散地吃着草,寒鸦偶尔飞过,却并不聒噪。目测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桃-阿海子已结冰,岸边的浪花被冻住,像是在胶片上被定格。

地形上看,保护区是个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有着666平方公里的汇水区域,因此形成了湖泊。

任永奇回忆,整个2016年,因为湿地面积太小,驻足的候鸟数量有限,并且这个以遗鸥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湖心岛由于缺水而消失,已没有遗鸥前来繁殖。

遗鸥是一种身长40厘米左右的鸟类,羽毛洁白,脑袋是黑色的,眼圈却又是白的,嘴和脚小巧玲珑,色体暗红。它们对居住条件要求苛刻,只挑沙漠中的咸水湖和盐碱湖中的湖心岛。

1929年,它们在内蒙古西部首次被人类发现,直到1971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是人类发现最晚的鸥类。动物学家感觉相识恨晚,为它们取名“遗鸥”,意为被遗忘的鸥鸟。

相关资料显示,遗鸥存世不过万余只,是世界公认的濒危鸟类,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作为一种迁徙性的候鸟,遗鸥每年春夏季主要在中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栖息和繁殖,秋天启程,飞往中国天津和韩国滨海区域越冬。

1987年,中国鸟类考察队在泊尔江海子镇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鸟类,体内有几枚没有产出的卵。后经研究,确认这就是遗鸥,桃-阿海子是遗鸥的栖息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芬奇是这批遗鸥最早的发现者之一,据他研究,整个上世纪90年代遗鸥在鄂尔多斯高原发展迅速,有效种群的数量由不足2000只,一路攀升到7000余只,成为遗鸥全球种群的中流砥柱。而这一发展,基本上是在桃-阿海子实现的。

“不仅仅是遗鸥的繁殖地,它是非常多水鸟秋天的经停地,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个湖。”钟嘉是桃-阿海子最早的一批观鸟爱好者,她依然记得湿地鼎盛时期给她带来的惊讶,“这个湖到秋天的时候,大天鹅和其他的水鸟多得铺天盖地,你都不能想象,它的生态承载量就是一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湿地与遗鸥,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在此建立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专门以遗鸥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它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编号1148。

从国际重要湿地到湖水干涸

令人意外的是,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后,保护区却陷入了湖水面积逐年减少的尴尬局面。

遗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桃-阿海子水域面积在1998年时达到最大,为10平方公里。此后逐年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平均每年减少1.6平方公里。而在报告发布的当年,“湿地水域面积仅剩1.3平方公里,即将干涸。”

任永奇回忆,近十年时间,保护区湖水时有时无,2008年时桃-阿海子完全干涸,此后几年虽然恢复一点,但也面积有限。今年因为降水丰富,湖面蓄积了约2平方公里的水。

身为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的他,在2012年1月对上一年度的报告中写到,“只是到了夏季后期,才出现约1.5平方公里的水面,但整个秋季几乎不见任何水鸟停歇,可以说是基本不具备任何生态功能。”

此时距离上一次湖水完全干涸,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当地68岁的村民马双回忆,自己2008年之前从未见过干涸的湖面,只是听父辈说起,解放前有过一次。

湖水干涸凸显了管理部门的尴尬,在2000年保护区管理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联合署名的考察报告中,曾认为“桃-阿海子是一个不干涸的内陆湖”。

对于湖水干涸的原因,多家政府机构及多位政府官员均将其归为天灾。

“那个是靠雨水,降水量少的话湖水就少。”东胜区区委宣传部郭晓军说。

持这一观点的还包括东胜区林业局副局长苗荔,她表示“东胜是干旱地区,降水少海子就干旱了,治理主要还是靠降水,没有其他办法。”

在2016年东胜区政府的一份整改方案中,湿地萎缩也被认为是“由于流域内连年干旱,连续几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没有形成有效供水补给,造成湿地面积逐年缩小。”

人为减少150万立方米河水

“这个肯定是不对的,不能什么都怪天灾。”身为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对于天灾一说并不认可。

他曾多次来到遗鸥保护区调研,在他看来,湿地萎缩的人为因素不可忽视,“这么大的湖泊现在没有了,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游的河流被阻断了,建了十几个坝哪还有水?”

遗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邢小军介绍,注入桃-阿海子的径流共有五条,均为季节性河流,是除降水外的重要补水渠道,而这些径流上存在着大小淤地坝,它们有的在保护区内,有的在保护区外。

多份研究结果显示,以桃-阿海子的主要径流鸡沟河为例,这条东胜区境内的内流河自2006年开始实施淤地坝工程,在全长18.5公里的河道上,修建了不低于16座淤地坝。

据了解,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滞洪、拦泥,淤地、蓄水、发展农业生产。

东胜区淤地坝的大规模修建始于2004年,新华网当时曾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目前全面启动,首期争取国家投资2068万元。”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保护区 遗鸥 湿地 淤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