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北京"癌症旅馆"生意:患者蜗居着等待医院床位

2016年12月28日 14:13 | 来源:澎湃新闻网
分享到: 

胡梅一头钻进隔壁的厨房,把所有食材剁碎搅拌在一起,准备包饺子。午饭和晚饭时间,公用的厨房没有门,不断有人进进出出,做饭,洗碗,外面传来窸窸窣窣搬东西的声音。

紧邻着的另一个过道入口处,沈君正在厨房里给妻子煮清水面条。半年前,他带着妻子住进了这家旅馆。妻子得了黑色素癌,北京只有这家医院有相关的科室。

第一次带妻子到北京看病,沈君先是住在医院东边的旅馆,一晚180元,后来有人建议他住到南边公园的这家家庭旅馆。“有这个房(旅馆)给看病的人解决不少问题,跟前没这个房去哪里住去?这里算是最便宜的了。”沈君说。

他和妻子的对面房间,住着来自内蒙古的谢妙夫妻和她的父亲,房间一晚70元。刚开始,他们打算住二楼50元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床。谢妙腰疼,爬楼梯艰难,最后只能住在一楼。

今年8月11日,中秋节前几天,谢妙腰疼得厉害,后来到赤峰市医院相继做了CT、核磁、病理穿刺,结果为转移性腺癌。

“天啊,怎么可能,30多岁,癌症怎么会这么早发生到我的身上。”拿完报告单,她忍不住哭起来。“天天想着是误诊,寻思老天爷跟我开个玩笑呢。”

第一次来的时候,沈君房间的隔壁住着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的病友林妍,林妍只有22岁。渐渐熟悉以后,两家一起搭伙做饭吃,有次聊天,林妍问沈君:“你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吗?”

沈君摇头。

“这叫癌症病人的‘求生岛’,这个地方的人都在求生,我也在求生。我给取了个名字,叫求生岛。”

“等,只有等”

20161228122906_86977f605d45e678da7b43769cce22d5_4

大部分患者晚上很少出门,留在房间里看电视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消磨时间的方式。记者 谢匡时 图

旅馆走廊里光线阴暗,站在这一头,能看到另一头出口处的光,不时有人提着看病的片子来来往往。

阎鹏站在那个出口,倚靠在墙角。

今年9月30日,他和妻子收拾好东西,拎着两个大编织袋,带着所有积蓄,来到了北京。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到北京。他们先去了潘家园附近的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了几天,没排上号,又辗转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最后,阎鹏夫妇住进了在新闻里看到过的“肿瘤旅馆”。

房间里摆着两张床,闫鹏和岳父挤在一起,谢妙睡在另一张床上。

住进旅馆当天下午,谢妙去见了主治医生,医生先问了她的家庭情况,“没钱,他就考虑没钱的方案。”

医院已经没有多余的病床,他们办理了预约住院。这意味着最少需要等待一周时间,多则要两个月。阎鹏和谢妙只能闷在屋子里等医院的电话,“等,只有等了。”

他们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或躺坐在房间的床上,或立靠在过道的出口。即使在走廊遇上了,多数时候也各走各的路,没什么言语交流。

有一次,夫妻俩出门剪头发,走到旅馆南边街口的一家理发店,一问剪头发要40元,他们又折回到另一个街口,找了几家,直到找到一家最便宜的理发店。

躺在旅馆的床上,谢妙的心静不下来。她双手举着手机,在搜索框里输入“抗癌成功例子”,在网上看到有人得癌症后活五年、十年的,自己就没那么害怕了,但翻过身去,她又想:应该都是有钱人吧。

谢妙想吃红薯,闫鹏出去一问,烤熟的红薯要十元钱一个,他干脆买了几个生红薯,回到旅馆,自己烤好了拿给谢妙吃。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他们才有可能去对付癌细胞。

疼痛难忍的时候,谢妙靠吃吗啡片止疼。她现在常常顾不上洗脸,短发凌乱地散在头皮上。

从前,她是个爱美的姑娘;更年轻的时候,她初中毕业在农村的集市上做生意,嫁给阎鹏后,夫妻俩靠种地生活,打点着30多亩的甜菜地,一斤甜菜卖两毛多,年收入三万左右。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北京 癌症旅馆 患者蜗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