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树立疏解“典范空间” 做好腾退“时间表”

2017年01月17日 15:1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 刘彤)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建设“四个中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2013年至今累计退出高能耗、高水耗污染企业1006家,向河北地区疏解工业项目80多个,共清退低端市场150家。对此,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感慨,十几年前很多委员都在谈“疏解”,现在终于成为北京优化城市空间、建设宜居之都的重要方式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


50


与此同时,有些委员也提出,首都在疏解的同时如何做好腾退空间的有效利用,实现最大价值?北京市政协委员卢国懿在对大红门批发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调研中得知,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的空间房屋所有权一般都比较复杂,教育、医疗等腾退的空间产权一般属于国有,商业批发市场腾退的空间房屋产权一般归私人业主所有,因此,争取不同产权归属的腾退空间,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待,但整体思路是尽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市场活力。

“可以将腾退的空间改建成社区服务综合试点,树立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的典范。”卢国懿进一步解释,“具体说就是以腾退的大型建筑物为载体,主要服务周边临近的3-5个居民社区,腾退空间的原有业主根据政府提供的腾退空间二次开发的建议业态进行招商,选择合适的专业运营机构入驻,发展现代服务新业态,强化体育与健康、娱乐、医疗、商业、体育产业等诸多综合型服务功能,这将有利于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发展目标。”

对同样的话题,北京市政协委员王华民则从解决“大城市病”的角度补充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近年来北京面临着一系列的“大城市病”,根源在于其产业与功能的过度集聚,因此需要通过产业与功能的疏解来缓解“大城市病”,并期望通过自身的“强身健体”,来引领带动京津冀整个区域的协调创新发展。

王华民说,随着北京市产业疏解、企业转移工作的深入推进,产业疏解配套政策逐渐呈现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现行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和产业疏解的战略导向不相符、企业缺乏搬迁转型资金等等。分析主要原因,多数在于部门、地域之间未能真正彻底破除’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缺乏切实的统筹协调,而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定位理解还不充分,对产业疏解的梯次、方向等尚未细化、明确,缺乏必要的产业指导。”

为此,王华民建议,可以制定一张腾退“时间表“,即统筹规划设计各部门产业疏解配套政策落实时间表,用倒计时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疏解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实施。”对腾退出的土地,切记盲目上新项目,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搞好规划,避免新项目再造成新的城市负担,甚至环境污染。此外,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过程中,企业能在京津冀区域内落地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不能在京津冀区域内落地的,只要产业承接地有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可以考虑向长江经济带相关区域转移。在产业有序转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要让市场说话,不能为了转移而转移,市场不接受的项目,该关停的关停,该并转的并转。希望政府补偿应面向市场接受的项目、面向利于人员安置的项目、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项目,从税收的角度考虑,做好统筹规划。”


编辑:杨岚

关键词:北京政协 人民政协 政协委员 功能疏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