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多地取消保送生 高考保送“瘦身”成大势所趋

2017年01月20日 14:52 | 作者:郑天虹 刘硕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除了学习成绩外,对“德”的评价标准,如“遵守纪律,积极参加活动,有突出表现优先考虑”等也十分模糊。记者查询吉林省教育厅网站披露的一份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标准发现,标准中包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以及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等条款,但其中“先进事迹”“突出事迹”等模糊的表述则留下了一定空间。一些老师和学生表示,目前网上可以查到一些评选人员的公示信息,看起来事迹很普通,并无突出、先进之感。

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条件看似宽泛,但实际上评选范围很窄,普通学生很少有机会。一些高中教师和学生认为,一些学校在评选省优、省“三好”的过程中,名额往往是带着“帽子”下来的,普通学生想要争取难度很大。

广东一位高校负责人说,目前的保送生规定中,国际奥赛拿奖、公安英烈子女等“硬杠杠”相对好执行,公众理解程度高,但一些“软指标”,比如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有空子可钻,影响到高考的公平性,出现了负面影响。

保送政策收紧后如何遴选特殊人才?

此次教育部公布取消省级优秀学生的保送政策后,各地高中师生、高校、教育招考部门普遍表示,这是增强高考招生公平性的又一大举措,回应了民众诉求,反映了国家从严管理、营造公平公正氛围和环境的决心。

不过,一些高校也产生了担忧:省级优秀生保送路子堵了,是不是意味着选拔特殊优秀人才的途径又少了?会否回到仅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老路上?

黄友文说,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评价学生的指标更加多元,已经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统考单一评价指标。除了高考统考成绩,体现平时成绩的学业水平测试和体现德智体美全面表现的综合素质评价,构成“两依据一参考”,成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新标准。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统考的比重占整个录取分不足30%,其余成绩可以通过“一年多考”获得,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还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优势自行选择,怪才、偏才等可以在这个新的招考体制下脱颖而出。同时,高校的自主招生还为通过选拔的这类人才给了20-50分不等的加分优惠。

“可以说,自主招生和新的高考改革,规避了之前省级优秀学生等保送制度的弊端,是对保送制度的替代或改良。如何既保证公平性又兼顾科学性,是下一步人才选拔和评价要解决的问题。”黄友文说。

一些高校负责人坦言,目前在招生方面,一方面,高校希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拔自己想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因为长期依赖中学保送推荐和招考部门招录体系,即使自己有了自主权也不会用,不知道怎么选人。下一步,高校自主招生体制完善的重点是高校自身学会选拔人才。

专家认为,一些好的政策往往因为在执行中不公开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走歪甚至中断。新的高考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一样,需要在执行中有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招录过程必须阳光透明。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保送 高考 省级 优秀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