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学前教育:扩张、质量与监管

2017年02月16日 11:2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据教育部数据,目前,我国入园率达75%,仍有1/4儿童无法入园。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城市学前教育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给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以北京为例,据有关人士介绍,2020年之前,学前教育学位压力将不断增加,2020年,缺口达到峰值,缺少一半左右的学位。为应对这一形势,各地政府加大力度,增加幼儿园数量。可随着学前教育的扩张,园所监管与质量提升成为新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被指标“绑架”,大量增建公办园或普惠民办幼儿园,但财政补贴不到位;教师和教育投入的不足也使得“空园”、“差园”出现。

在全国政协以“办好学前教育”为议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和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刊邀约部分学前教育界人士专访——就学前教育规模扩张、质量与监管问题,倾听一线公、民办园长及相关业内人士声音。采访中,大家共同呼吁,各级政府应沉下去,深入调研,考虑到各类情况,制定前瞻、系统的政策体系,在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增量的同时,也要做好监管,提升质量。就像精诚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国欣所说,“政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目光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持:贺春兰,教育周刊主编

对话:杨志彬,中国民办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冯惠燕,北京人大代表、北京一幼前园长、汇佳幼儿园总园长

王国欣,精诚教育集团董事长

赵春梅,山东银座幼教集团创始人、北京银座幼教集团董事长

杨文泽,东方之星学前教育机构创始人、董事长

穆东燕,北京新中街幼儿园教学主任整理:本报记者陈亚聪

1、普惠园补贴需考虑“成本”

去年,汇佳幼儿园某分园因变成普惠园,收费由每月4000元降至每月1700元,政府每生每年补贴2000元。最近,北京市研讨民办普惠园补贴标准,计划每生每年补贴5000元,平均到每月约410元。

“即便加上政府补贴不过2110元,距离之前的4000元还有一定差距。”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一幼前任园长、汇佳幼儿园总园长冯惠燕表示,民办园投入大多依靠学费,收费减半意味着投入下降,办学质量如何保证?“教育成本不会变,政府补贴多,老百姓拿得就少。如果两头都减少,则只有一种结果——教育质量下降。”

“实际上,如今的教育成本是逐年增加的。”谈及这个问题,山东银座幼教集团创始人、北京大爱思想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春梅“抢”过话头,补充道。20多年的办园经历,让她意识到,教师工资已经成为民办园办学投入的重头——约占到70%,或者更多。“政府制定普惠园补贴政策时,是否仔细核算生均成本?又是否将人力成本纳入考虑?毕竟与公办园不同,民办园需要自己承担教师薪资及福利待遇。”

“普惠园激励政策不该只有补贴一项,而应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既有补贴政策,也有评价标准,还得考虑到今后长远发展。”在冯惠燕看来,民办普惠园可以不赚钱,但不能让举办者一味往里面“贴”钱。每生每月2110元的学费,或者可以支撑正常开支,可一旦有校舍维修、玩教具添加等“大举动”,费用该从哪儿出?“政府支持不应是一次性补贴,也不能只考虑一个月、一年,要把目光放长远,时刻将‘质量保证’置于核心。”

2、渴望稳定

学前教育扩张需要各方努力,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成为业内人士共同的呼吁。

缺少预期和安全感,让精诚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国欣投身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受挫。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年半前,某幼儿园老板带钱跑路,为了让孩子继续有园可上,受北京某区政府委托,王国欣接手该园。就在集团投入大笔资金,准备大干一场时,一纸拆迁通知如一盆凉水兜头而下。“当时协议上写得很清楚,这所幼儿园5年不会拆迁,不知道怎么就变了。”

类似的情况,王国欣遇到不止一次。2003年时,王国欣力排众议,接下政府委托的一所质量有待提升的幼儿园。尽管开始时年年亏损,集团还是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场地、翻新校舍、增添玩教具……就在幼儿园逐渐走上正轨,教育质量得到家长认可的时候,一句“协议作废”让王国欣再次面临挑战。

王国欣表示,集团接手幼儿园时,之所以要签20年的合同,就是因为,若想把一所基础薄弱的幼儿园打造成优质,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必须将其当做一份事业长期投入。“如果场地合同只签一两年,举办者会因未知的变化而担忧,进而影响办园积极性。”

对此,冯惠燕也有同感。为了更好监管民办普惠园,及时取消不良举办者的承办资格,如今的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承办协议只签短期,3-6年。“这一举措有利,但也会因缺乏长远、稳定,难以给举办者安全感。”冯惠燕说道。

同样的,公办园也需要面对“上级决定”时常变化的挑战,部分地方的学前教育政策因领导的更换而变化。与会者表示,政策缺乏稳定性、连贯性,使得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缺乏安全感,难以专心从事教育。

3、师资培训亟待“公平”、“接地气”

“增量不降质”是发展学前教育不变的原则。

随着各地学前教育的扩张,部分地区出现“有园没师”、“师资不合格”等现象。就算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幼儿师资供给也处于不足状态,且部分师资质量不尽如人意。据了解,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北京各区县虽增加多所新建幼儿园,但因教师供给跟不上园所增长速度,部分新建幼儿园无法正常招生,入园率有待提高。

“新入职老师不能‘上岗’,所学知识和幼儿园实践工作几乎脱节,幼儿园需要1-3年时间对这些教师进行大量培训。”北京新中街幼儿园教学主任穆东燕发现,如今刚入职的老师都是90后,自己可能还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很难在幼儿园小朋友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也无法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领孩子成长。她列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很多新入职的教师,在和孩子交流时,常常用一根手指头指着对方,这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类似的内容,大学没有教,国培、省培中也不曾涉及。”穆东燕表示,公办幼师虽有很多培训机会,但很多内容“不接地气”,很难对日常教学产生直接指导。

与公办幼师不同,民办幼师几乎没有参加国培、省培的机会。对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志彬曾多次疾呼。“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教师质量提升,受益的都是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应该都有机会参加培训。同时,都说民办园质量需要提升、监管,那民办幼师不是更应该接受培训吗?”杨志彬希望,政府支持民办园发展,不要停留在“口号”上,应真正落到实际,如拿出方案,明确每年民办幼师的培训指标及用于培训的具体资金。

4、学前财政拨款应更“透明”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据了解,2010—2014年,5年来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每年平均800个亿。其中,仅2014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048.76亿元,是5年前的8.37倍。

接下来,投入还将继续增加。仅以北京市为例,在2016年市级财政投入15亿元的基础上,在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

“如此大的资金投入都去了哪儿?是不是应该给予公示,给教育者一颗定心丸?”杨志彬发现,每年各级政府都会公布财政投入的总数,但幼教工作者却看不到这些“钱”与自己有何关系,也很难有获得感。“如果,政府将每项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支持给予公示,如支出50万元,用于支持某某幼儿园校舍扩建;因质量显著,奖励某幼儿园30万元;花费4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这样,幼教工作者的心就‘安’了。”

杨志彬的这一提议得到其他与会者的呼应。“透明意味着严谨、公平,也能让社会各界清晰地看到各级政府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一位与会者表示,公示可以避免人为的不公平,也有利于调动幼教工作者的积极性,因为办得好,就可以得到具体的扶持、奖励。

5、多元标准+多方式引导,充分发挥现有力量

为应对逐渐扩大的入园需求,增建新园的同时,还应调整政策,激活、利用好现有力量。

“在我看来,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偏高。”东方之星学前教育机构创始人、董事长杨文泽表示,很多幼儿园因为房产证、消防手续等问题,尽管质量、安全达标也没法获得办园资格证。“标准高,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然而,按照一般规律,竞争激烈的领域,‘产品’质量偏高。高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减少了竞争,也在无形中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杨文泽呼吁创建多元标准体系,允许多类型幼儿园的存在。

据了解,北京市正在着手制定多元的标准体系,坚持“疏堵结合、奖惩并举”,通过调整管理政策,规范一批、取缔一批,引导已达审批条件或经改造有望达到审批条件的无证幼儿园举办者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园条件,指导其合法规范办园。

与此同时,冯惠燕建议发挥优质公办园、民办园的力量,以强带弱,从师资培训、教学指导、标准制定等方面引导无证幼儿园规范发展。如今,她正在做类似事情———受政府委托,成立托管团队,帮忙管理“黑园”。一要监督幼儿园,避免违规行为;二要下园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园所发展的标准体系、课程体系;三要帮忙培训教师,提升师资水平。“幼儿园的质量是重中之重,如果方向是错的,那还不如不开始。”冯惠燕认为,这样的模式,至少可以保证幼儿园达到及格线,孩子不会被带偏。慢慢地,这些幼儿园规范之后,便可以扔掉“无证”的帽子。

6、小区配套园都办成普可能剥夺高端需求者的权益

“我个人认为,入园难是绝对的,是供给侧不足,而入园贵是相对的,不应该用一个价位定义大多数幼儿园。”现场,杨志彬算了这样一笔账。

在北京,偏市中心的房子,每平方米房价约10万元,高档小区更甚。部分高端幼儿园,每月学费1万元,一年的学费相当于一平方米房子。“在孩子成长最重要的3年,家长花费30万元,相当于可以买3平方米房子。对在高端小区买得起房的‘有钱人’来说,这个价位是贵还是不贵?”

“收费上的较大差距,意味着教学投入、教育质量、办园特色等的不同。”据杨志彬介绍,2016年,北京市政府一纸公文下来,要求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低收费”的公办园或民办普惠园。这虽然满足了部分家长“就近、便宜、质量合格”的入园需求,但也剥夺了部分孩子的“权益”。如高档小区的孩子若想接受更高端的学前教育,则必须舍弃“门口”的小区幼儿园,远距离奔波。“对这些孩子而言,政策反而造成了‘不方便’。”

“公平不是所有人一个模式,而是多元化,针对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能力提供相匹配的教育。”一位与会者如此说道。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学前教育 扩张 质量 监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