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保卫蓝天需要紧迫感和历史耐心

2017年03月05日 14:40 | 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

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

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明确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

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六标准燃油。

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强化应急措施。

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严厉打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启动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主持人:我们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具体的五项措施打响“蓝天保卫战”,是不是体现了深化改革这样一个思路?

评论员 杨禹

评论员 杨禹

1

获得感内涵

评论员杨禹:当然是。保卫蓝天这个工作既是回应老百姓的关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任务、改革任务。在这项任务上,既需要紧迫感,又需要足够的历史耐心,这两点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都有所体现。我们看到很多具体任务中是有时间表的,这充分提现了紧迫感;但是不论是大气污染,还是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历史耐心。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国情是什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等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需要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保卫蓝天,这是一个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看上去两难的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的两难任务就需要去完成。那些数字背后,有很多是靠一些在改善大气环境、保卫蓝天上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来解决问题,还有很多是靠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去解决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等大家关心的很多问题,都是老百姓获得感的组成部分。我记得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前不久开会时讲,新的经济的增长点其实就在老百姓的关切点里。当时会上提出了六件大事,譬如租房市场、冬季供暖等,看上去是小事,但被看作大事,事情的“小”与“大”之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这种发展思想。围绕这个“获得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既包括呼应感,还包括参与感和受益感。这也就意味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对“获得感”有更深刻的共鸣。


编辑:杨岚

关键词:蓝天 政府工作报告 保卫 紧迫感 历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