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内行科学家看“门道”

2017年03月08日 15: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韩雪“讲一流大学,有两个角度,一类是心目中的,一类是指标上的。如果说,我们把心目中的一流大学列举出来,就会发现每个大学有每个大学的特色,都不相同。”7日小组讨论上,吕建委员一开口,显然带来了充分的思考,“一流大学内核上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特色各不相同。”

timg

网络图片

此前的多场小组讨论上,来自各个高校的委员们围绕双一流建设的评估标准,谈得甚是热闹,但似乎都没有点透。

“如果仅仅依靠数字评估,那么经过多个评估环节,就会把各个大学的多样性屏蔽掉,最后变成一个数字上的一流大学。”中科院院士开口果然不一样。

“一流大学是先有的,评估指标是后设的。我们要清楚,数字只是一个参考。当前,我们要注意的是结构,尤其是高教系统的结构,哪些大学要追求所谓的双一流,哪些大学要为国家服务,哪些大学把基础教育搞好就是一流。”吕建说。

“现在,指标与资源互为因果现象严重,指标越多,资源越多,资源越多,指标就会越多。”吕建认为,双一流建设要用质量指标逐渐替代数字指标,用一种新的价值观替代原来的价值”观。“用投入换机制,用建设换模式,同时还要注重效率。”

技术层面讲起来可能有点绕,那就听听另外一位院士怎么看待好大学的评估标准吧。

“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好的大学越多。”丁烈云委员说,“一流大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敢说是因果关系,至少也是相关关系。

“有人反对评估论文量。我觉得大学里面还是要写论文的。”丁烈云说的论文有两种,“一种是要写到纸上的,一种是要落地的。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就属于这类能够落地的论文,它们真正支持引领国家发展。”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科学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