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陕西: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跨越式转变

2017年03月22日 10:54 | 作者:郭军 |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促发展、惠民生:水利铺就脱贫路

地处秦巴山片区的宁强县毛坝河镇罗全岩村,过去群众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户每天要用半个强壮劳动力。修建饮水工程后,自来水直接引入厨房,不仅吃水方便、安全,还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增加了家庭收入,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陕西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13个重点扶贫县,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滞后和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2016年以来,农村饮水的70%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并由省级全部承担了贫困地区的配套资金。当年全省共解决和改善了55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66万贫困户1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条件,实现了扶贫攻坚饮水安全建设项目落地见效。

调查显示,我省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欠账多,尤其是中型灌区自然淤积和人为毁坏更为严重。对此,2016年起我省优先开展贫困地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预计“十三五”期间向56个贫困县(区)投入建设资金99.32亿元,补齐农田水利的短板。

2016年,水利部门向40个贫困县安排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将全省项目57.3%的资金支持这些贫困县统筹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使444个贫困村、33.2万贫困人口受益。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下,淳化县丁户塬村的300亩土地流转后,建设成为一个全省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扶贫示范点,仅此一项就推动了该村59户贫困村民的脱贫工作。

号水脉、定水策:“河长”保障生态治水

这些年,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让我们的水保障和水安全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解决。但水患平息了,生态却还没有跟上。例如有些河流只注重防洪保安,把河道修得像马路一样笔直,失去了河流自然弯曲的本来模样。

单一的工程治水往往将水资源白白流走,对此,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要由单纯排水防洪、引水抗旱的工程治水向蓄滞泄洪兼顾、丰枯相济的生态治水转变。

何为生态治水?2016年,正在制作的《关中水系规划》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有天然砂石、水草;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水功能区保护的标准;有乡愁、有野趣;有划定岸线、推行河道管养制度等管理措施,让陕西涌动水的灵气。

眼下,陕西省全面启动河长制。省市县乡四级河长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省水利厅河库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河长制就是为生态治河提供制度保障。

2016年,我省首先对渭河进行全域生态建设。渭河的这一华丽转身,也表明“生态治水”取代“工程治水”,成为今后陕西水利建设的主题。为保证渭河生态基流,宝鸡峡自2016年1月20日将渭河林家村断面以下100公里河道流量提升到5立方米/秒以上,全年下泄生态水量2亿立方米,18年来首次实现渭河宝鸡段日夜奔流。

5年间,通过积极探索,水利风景区成为我省水生态保护的新样本。截至目前,全省已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35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7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汉城湖,过去由于长期接纳城市污水和雨洪,库水污黑,环境恶劣。经过提升改造后,一个长6.27公里、生态水面850亩、景观绿化面积1031亩的全新湖泊跃然而出。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渭河 陕西 水利 生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