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王长江:对思想文化上的“破坏性建设”多一点防范之心

2017年03月23日 09:05 | 作者:王长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经济、生态领域,“破坏性建设”是一个很准确、很有哲理、很有解释力的概念。大体上就是指那些我们有能力、有财力去做,但做出来却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的事情———主观上想建设,结果是破坏;看上去是建设,实质上是摧毁;心里想的是要锦上添花,实际上却画蛇添足。这样的“破坏性建设”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司空见惯,恰恰是我们倡导科学发展观所要极力制止的。现如今,“破坏性建设”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思维方式,却依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有没有“破坏性建设”的问题?在我看来,不但有,而且因为它不像经济、生态领域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直观而容易判断,而是藏于人们行为之中的“软实力”,更有隐蔽性,反而更需深度关注。例如,假借张扬“正能量”之名,就对说假话、大话、空话默认、纵容,乃至假、大、空泛滥,大有成为常态之势,这是不是“破坏性建设”呢?因为要用政绩和成就鼓舞斗志,就做假账、编假数据,导致我们的诚信体系破坏,这是不是“破坏性建设”带来的后果呢?思维方式上的片面性和唯意志论,是导致“破坏性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只重视事物的一方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只追求其中的一种结果,而忽视可能出现的其他结果;只顾眼前要达到的目标,而不能认清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缺乏系统思维,缺乏全局意识,甚至违背常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有时是旧的问题解决了,却带出了新的问题;有时是旧的问题没解决,还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历史地看,在造成思维方式片面性的诸因素中,“政治正确”可能算是其中起过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十年浩劫中的“政治正确”,就是动不动要问姓社姓资。无论多好的东西,经过多么漫长年代的延续和传承,对塑造中华民族品质起过多大的作用,只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就可以人人“得而诛之”。

应当承认,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相比过去有长足进步。但是,也不得不说,在一些方面,和过去相比,我们并无质的改观。个别方面,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例如,以为打着爱国的旗号,就要放火烧别人的私家车,就要在网络上使用语言暴力;以为自己是“正能量”,就有资格用肮脏、粗俗、不堪入耳的谩骂攻击别人;以为自己“政治正确”,就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撒谎、违法、越过道德底线,就可以随意给别人扣帽子……“破坏性建设”留给我们的“遗产”仍然沉重,其消极影响远未消除。我们今天时不时见诸报端的如拒绝赡养老人的种种恶行,固然和普遍存在的金钱迷信有关,然而,难道就和我们过去对传统人伦的颠覆没有一点关系?

所以,反思并进而防止思想道德领域的“破坏性建设”,仍然是一个很现实、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希望,对思想文化领域随时有可能冒出来的“破坏性建设”,要多一点防范之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长江 思想文化 破坏性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