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刀尖舞者”陈孝平:从“赤脚医生”到“多面勇者”

2017年04月05日 23:27 | 作者:李伟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外科医生十八般武器都要会用”

肝脏外科光电刀就有好几种,每一种器械如武术界的刀枪剑戟,用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功能也不一样,一把电刀就能挽救肝脏病人生命。当器械设备不够先进时,手术常需要靠人为经验和脑力来补足这些缺陷,这便需要医生以更为谨慎、细致的心态投入到手术中去。

陈孝平院士对此感慨“所有临床器械设备你都能用,才算得上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肝移植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之为“王冠上的明珠”,2009年11月3日,陈孝平院士“坐镇”指导了一场不寻常的手术:感动全国的“日行10公里减去脂肪肝”的“暴走妈妈”,在同济医院接受了母子间活体肝移植。陈孝平院士率30多位医护人员历经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

“选择做一名医生,就要做到不计较时间、不计较金钱、不计较一时得失。”

“三不计较”,也是陈孝平时常对学生念叨的话。陈孝平说,有人称我是“手术刀尖上的舞者”,这说明医生手中手术刀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对外科医生的赞扬,也是一种激励和誓言。

在肝脏外科领域,陈孝平多次打破该领域手术禁区,在世界创立了3项中国人的原创手术方式。而且,这些方法很快在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

很多病人会慕名而来、其中不乏棘手病例。同济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张必翔记得很清楚,去年院里来了一位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这位病人有点特殊——已经接受了三次手术、来到同济之前已经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再开刀恐怕就没命了。当时,很多人劝陈孝平不要接这个病例。出人意料的是,陈孝平不但接下了这个病人,更是没开一刀,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好了这个病人。作为外科医生,他深知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因此,他一直秉持着“能不开刀的尽量不开刀”的理念,也是这样的信念,驱使着陈孝平提出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肝脏肿瘤的新型治疗方式。

“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

“40%的精力给了医生,30%的精力给了教师,还有30%的精力给了科研。”64岁的陈孝平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定位。

对于育人,陈孝平有自己的“小九九”。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医生一整天竭尽全力地工作,也只能看50个病人。但是,如果每天看20个病人,教好200个学生,就可以有4000个病人受益。

言传身教,医者仁心。从医40年,陈孝平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近2万例,含肝癌近7000例。每次手术之前,他都会亲自看片子制定手术方案、手术之后还要一天三次查房,或者直接睡在病房看护病人。

张必翔记得很清楚,一次去查房,当他走进一间病房的时候,一个人突然从病床上坐了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正是陈孝平。他记得当时陈孝平第一句话就是:“有吃的吗?”为了看护病人没来得及吃晚饭的陈孝平随便吃了一包苏打饼干,就又重新躺回了病床。看护的次数多了,陈孝平的家人便熟知了他的工作习惯:每天晚上12点他还没回家,那就是住在医院里了。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裘法祖老先生的座右铭,也是陈孝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忘初心,做有意义的医学研究,做个好医生。”这句话不单单是陈孝平送给同济肝胆胰外科人的鼓励,更是他医者仁心的写照。

网友“佳佳”说,听过陈孝平院士的讲座,才知道陈院士就是当年“暴走妈妈”移植肝脏给儿子手术的主刀医生,我一直坚信医生护士这个职业的神圣,更明白了什么叫肝胆相照。(参与采写:吕良)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陈孝平 赤脚医生 勇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