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知识付费的下一站是泡沫还是春天?

2017年04月12日 10:09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近两年,“互联网+知识”推动知识付费的业态迅速扩张——以知乎Live、豆瓣时间为代表的课程付费;以得到APP为代表的知识精编付费;以分答、值乎为代表的咨询付费……知识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变现,“知识付费时代”扑面而来。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内容创业者加入知识付费行列之中,失败与成功的案例数量不相伯仲,知识付费的唱衰与追捧并存,知识付费当前存在哪些争论?以质取胜还是以营销取胜?知识付费的下一站是泡沫还是春天?思客汇集了多位专家及媒体观察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焦点一:知识与付费是否矛盾?

不难想象,在知识层面上,大众化即意味着庸俗化与肤浅化,而这恰恰和知识的内涵本质是相互矛盾的,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以解决知识需求难题为出发点的知识付费,实际上恰恰是在抹杀、消解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隐藏在知识付费供需双方背后的危险陷阱是,一方为了满足另一方的需求只能提供最简单的答案乃至最趋时的内容,另一方也自然而然地对此甘之如饴,满足于接受一个浅显没有论证与验证的回答,并将其置于定于一尊的地位。

——胡勇(钛媒体记者)

在需求端,高端人士的知识需求基本稳定,城市中产对生活技能和职场经验等方向的‘求知欲’又在提升。因此,知识付费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同样由于需求和知识变现‘短平快’的特点,再生产的动力会不断涌现,因此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

——黄国锋(易观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

焦点二:得以变现的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吗?

当内容本身成为货,成为可以大众消费的互联网商品,就需要通过社会心理学来认真审视消费者被影响付费的动机,背后究竟是什么触发了消费者行为。知识付费,本质上是一种喜欢经济,很多付费用户不是在买知识,是在为喜欢的人格花钱。信任的程度高,人格加持的价值就高,价格就越贵。

——唐颖娴(一块听听总监)

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识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商品,并正在以付费服务的形式被标准化,当它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自然也反向促进和激发了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

——周源(知乎CEO)

焦点三:知识付费模式以质取胜,还是以营销取胜?

海量的免费知识场景,时代焦虑带来的付费冲动,再加上付费产品足够的曝光量,这才是付费内容得以卖的好的条件,缺一不可。不要试图以质取胜,用口碑去赢得市场对于非标品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一是因为保证质,作为平台就极难复制;二是, 对于非标品,作者的经验分享能和读者的环境相匹配的可能性极低,换句话说,适用性只能适合少部分人,能以质传播的永远只是一小波人。这样是不足以带动产品的。

——Balance(知乎用户)

知识付费最大的坑就是没有持续内容的生产能力。因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是,用户付了钱以后还会续费,所以任何投机取巧的办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把内容做好,做一个可以持续生产内容的人,内容做得好了,才会得到用户的转发,转发后就会带来新的用户,这是一个持久的工作。

——吴晓波(财经作家)

知识付费该如何冲向风口?

互联网本身是盗版等侵权事件高发之地。用户发布的知识作为原创性智力成果和商业开发的产品应当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法律保护。如何完善网络环境中的智力成果保护,需要探索与互联网媒介相适应的措施和形式。

——刘文杰(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知识变现这个事情,它重新定义了知识,我总结过一个公式:“一个好的知识 = 新的知识传播路径 * 新的知识密度。”知识传播路径在产生变化,很多程度上是基于信任感产生的变化。我们对以前的知识传播路径可能还是产生一些不信任感,比如我们不相信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所以能不能有一些大 V 或者身边的人,给我一些他咀嚼以后二次传授的内容。另外,知识密度也在变化,一本书的知识密度很稀疏,我们需要拧过水的,但是营养能保留下来的知识。

——吴炳见(险峰长青副总裁)

对于一些特点的人群,如视时间为生命的精英人群,求知若渴的好青年,追求仪式感的狂热粉丝等,收费并不件困难的事,但是要收费盈利还需从长计议。首先得站在绝大多数长尾用户的那边,为用户提供路径或方式,创造连续长久的价值,最后才有机会收获掌声和金钱。

——曾响铃(资深评论人)

知识付费要做好运营。首先在内容的策划上,需要考虑到用户收获、产品形态、头部资源,做一个可交付的解决方案。其次是内容推广上,对用户进行引导;另外这是做好内容的售后服务,可以采用社群的方式。

——廖仕健(十点读书运营总监)

编辑:梁霄

关键词:知识 付费 泡沫 春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