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仲呈祥:直面人生,开拓未来

2017年04月17日 09:10 | 作者:仲呈祥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的名义》成为现象级电视剧,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因素,其中,它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给全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人民的名义》恰恰说明了,我们要传承中国影视艺术优秀的历史传统。

这个传统究竟是什么?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被吴天明导演搬上荧幕的路遥的作品《人生》。本来是一部电影的鉴赏,结果全社会引起了热议,老中青三代都在看。大家讨论高加林进城了,是与他在农村青梅竹马的刘巧珍相恋,还是找城市姑娘黄亚萍?这种热议引发了全社会道德素养的提升。在电影《人到中年》里,潘红塑造的陆文婷引发亿万民众讨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

又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渴望》万人空巷。刚刚从“文革”那段历史走出来不久,社会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呼唤真善美,一个刘慧芳的形象顺应了这个社会情感共鸣的需求,引起全民追捧,她身上的优秀品质让人们珍视。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

到今天,在21世纪,在我国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名义》引发了人民的热议,推动人民参与到反腐倡廉中。反腐败斗争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加强法治使人不敢腐败,加强法制叫人不能腐败,而用艺术审美的方式表现反腐倡廉,既让人们痛恨腐败,又看到廉洁的高尚,看到美好的未来。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文艺作品,它造成的社会效应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和公民素质的提高,让大家鄙视腐败、不愿腐败、不想腐败,使反腐倡廉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正是文艺作品应该起到的作用,这就是中国影视艺术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优秀的历史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民的名义》昭示我们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国文艺,包括影视艺术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人民的名义》是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创作集体,特别是编、导、演等重要部门共同努力,做到了“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编剧周梅森为这部戏沉淀了十多年,拿出了有力的剧本,他艺术创作的耐力和定力,显现出可贵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导演李路经验丰富,认识深刻,坚持用最适合的演员来创作,保证了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30多位老戏骨各展风采,比如吴刚扮演达康书记,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了解了很多事实,所以他才能有层次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轨迹。他们的表演充分说明,艺术的魅力不来源于小鲜肉和颜值,而是来自于老戏骨和他们的“精神”颜值。这样拍出来的片子经得住分析,而且还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够把观众吸引到屏幕前。这种创作精神和风气就是直面人生和开拓未来的,既以现实主义的勇气直面人生,不回避矛盾,又肩负着开拓未来的神圣职责,让人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学习践行心中有人民,反映人民的心声,因而观众能感受到作品是大气的,凝魂聚气的。同时,这部作品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的影视艺术,既有产业属性,更有事业属性。如果只重视物质属性,忽视作品的精神属性,是无法拍出好作品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想到本剧剧名———人民的名义,我很欣赏这个剧名。党要依靠人民,历史的前进要依靠人民,艺术家要依靠人民,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要把人民当做母亲,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条坚定了我们对艺术就充满了希望。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仲呈祥 《人民的名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