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工匠精神

2017年04月17日 15:14 | 作者:张成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2017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启动

4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和会林文化基金联合主办的2017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京启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会林文化基金理事长、“看中国”创始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匈牙利、印度、柬埔寨、老挝、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马来西亚等7国使馆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 2017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文化顾问于广华,中宣部、文化部的领导以及美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印度、保加利亚、意大利、法国等9国共25位青年代表出席启动仪式。

周作宇在致辞中表示,当今时代,培育“工匠精神”已上升为中国的全民共识,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引。2017 “看中国”循着“工匠·传承·创新”的主题,外国青年将开启一段探访中国工匠精神之旅,相信会有刻骨铭心的收获。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在此进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做文化传播的青年使者。

据黄会林教授介绍,项目自2011年开展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六届,组织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等34国302名青年落地中国21座城市,在当地师生的支持与协助下,出色完成301部短片,共获50余项国际奖。2017年,组委会邀请了来自33个国家的103名外国青年踏上“看中国”之旅。他们将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协助下,落地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广西、湖南、甘肃、福建、河南、吉林、青海、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每人拍摄一部10分钟纪录短片。指导教师、葡萄牙葡语大学龚塞勒·泰勒第二次来到“看中国” ,他在发言中表达了对组织方的感谢,并回顾了之前来中国的美好记忆;指导教师、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师弗朗西斯科·卡尔迪纳利明确了此行体验中国文化与拍摄纪录短片的目的,并对未来的行程充满信心。外国青年代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学生詹卢卡·桑保罗表示,意大利和中国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深圳是一个发达的城市,一定可以有丰富的收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刘钰森代表中方志愿者发言,表达了她对外国青年的欢迎,并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活动、成为“北京行”志愿者中的一员。

本年度“看中国”主题为“工匠·传承·创新” 。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个人情怀,也是国家文明。著名品牌、百年老店、匠人精神、企业文化、高铁制造、挂壁公路……无论大工程还是手工艺,都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共识。希望参与者用独特的文化发现视角,解读他们眼中的“工匠精神” ,以及蕴含在“工匠精神”中的传承与创新。

2017 “看中国”由上海体育学院、深圳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等13个高校和组织协办与配合。

在“专业组”中,“看中国”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合作,邀请到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国家电视台、高等院校的专业电影人前往鄂尔多斯进行创作;在“回访组”中,今年组委会经过审慎筛选,最终邀请了三位历届“金目奖”获奖者再次回到中国,每人拍摄一部对中国文化具有更加深入理解的纪录短片。“回访组”的设立,意在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外国青年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看中国”引进最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VR)参与拍摄,诚邀来自罗马尼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五位具有VR丰富制作经验的青年电影人落地青海,组成“VR组” ,进行虚拟现实创作。

考虑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为了强化短片的文化发现和艺术表达,主办方设置了文化顾问组。本届“看中国”文化顾问汇集了来自文学、文化学、汉学、民俗学、影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启动仪式上,组委会聘请冯骥才、白庚胜、安乐哲(Roger T.AMES) 、白乐桑(Jo ? l Bellassen)、于广华、郭英德、萧放、杨利慧8位学者作为本届“看中国”项目文化顾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外国人 中国工匠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