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盲人蔡聪:我们走在盲道上就像走在没有路标的马路上一样

2017年04月18日 09:1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们的无障碍设施存在什么问题?

蔡聪:目前,一些无障碍设施在设计上没有将实际问题考虑全面。就拿盲道来说,它的作用应该是帮助盲人在马路上行走,提供信息。但目前盲道不能起到这个作用,盲人走在盲道上就像走在一个没有任何路标的马路上一样,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处。

地铁站里也是这种情况,盲道修得非常好,可是它到底往哪儿去呢?不知道。再如为盲人专门设计的手机,有些因为盲人看不见就设计成没有屏幕的,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一旦盲人需要他人帮助,这样的手机别人是用不了的。

中国青年报:我们发现,不少无障碍设施被人为关闭,并没起到作用,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蔡聪:大家出行时会经常遇到一些无障碍设施被锁起来或被占用,像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基本没人用”。我认为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认知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残障人士很少出行,谈不上使用。

平时没有人用,就人为关闭,当有人真正要用的时候,这种行为又把他们拒绝在外了。在我看来,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建筑必备的东西,不是额外的负担。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阻碍残障人士出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蔡聪:我们无障碍设施的环境建设不到位,或者说,到处都是障碍,这是一个原因,但我认为在现阶段,它不是最严重的。

我曾经跟很多残障人士探讨过这个问题。我问一群在盲人按摩店里工作生活的盲人:“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你们为什么不出去?”他们大都反问我一句:“我出去能干什么呢?”我认为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观念。有时候残障人士出门在外会感受到周围异样的目光,甚至整个社会观念的排斥。当他们参与主流活动的时候,会感到被隔离,不知道怎样参与进去。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以为没有办法参与社会活动,就不会想出来了。我们要完善社会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改变人们的态度。

中国青年报:您是说社会观念需要改变?

蔡聪:对,很多人习惯说“残废”这个词,会潜意识地认为,人一旦残了,这辈子就完了,“你是一个悲剧”,认为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实际上不是的,能做的还有很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是很大。人们应该打破关于残障的刻板印象,它只是一个特点,它不是一个悲剧。

我们现在鼓励大家用“残障”来代表这一类群体,当然,这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这是一个发展过程。“残”代表的是伤残本身的一种状态,“障”就是来源于社会,是物理障碍和环境障碍。

最初,我们用的是“残废”,认为“残”了就“废”掉了。后来用“残疾”,因为它是一种疾病,可能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面对疾病,我们需要去纠正、治疗来达到康复,但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办法把他变成所谓的“正常”,接下来该怎么办?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可能就觉得“不正常”,需要被特殊化地对待。当然,这可能只是部分人群的认知,但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去改变人们的这种意识。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盲道 路标 马路 盲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