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揭秘芜湖铁画匠人绝技:一片羽毛千百次雕琢

2017年05月05日 13:37 | 作者:杨月 |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 杨月)芜湖是历史上知名的冶炼之乡,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铁,在刀耕火种的冷兵器时代,曾作为武器和生产生活工具的原料,备受推崇。建国初期,众所周知的“芜湖三刀”就是指产自芜湖的剪刀、菜刀和剃刀。 

如今,在工匠们的手中,铁化作了“芜湖铁画”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化作了走向世界的奇瑞汽车的坚固车身,化作了“中国制造”的铮铮铁骨。 

而在芜湖铁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叶合的眼中,铁,不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更淬炼着力与美的精妙结合。 

困境:喜欢铁画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清冷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精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流传在芜湖的《汤鹏铁画歌》。芜湖铁画起源于宋代,清康熙年间在发达的冶炼工艺影响下,姑孰派画家肖云从和铁画艺人汤鹏经过磨砺与创新,创造了独特的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以锤作笔、锻织成画。汲取了国画构图法的精髓,兼采用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特点,经锤打焊接制成,历史上曾颇有盛誉,年轻人以此为雅事,喜欢这种工艺的人非常多。然而在现代,由于颜色过于素淡、规模化生产难度大等原因,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面对这个困境,叶合坦言,既然这么多人喜欢铁画工艺,但不喜欢颜色,那么能不能革新一把?“铁画要有一个大的概念,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形式,没有市场,谈不上传承,打得很辛苦,无人问津,哪有年轻人愿意传承?有市场就有财富,有财富就有人来学习,铁画自然就传承下去了。”他说。   

  陈设于人民大会堂接待厅内的巨幅传统铁画——《迎客松》,由叶合与其他工匠集体制作完成。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说干就干,因颜色太素而不适合现代装饰?叶合开始想办法,大胆把锻造铁画的技艺延伸到金、银、铜等金属材料方面,经过多次尝试,成功地手工锻造了金属雕塑、铜浮雕、铜宝塔以及铜佛像系列,作品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1993年,由他主持开发的新产品“芜湖金画”,作为国礼由李鹏总理赠送给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成员,让“芜湖铁画”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形象走向了全世界。 

“经过创新和改良,大家就更喜欢了,愿意收藏和购买,一有市场,学艺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在叶合看来,创新是凤凰涅槃,更是浴火重生。 

编辑:梁霄

关键词:揭秘 芜湖 铁画 匠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