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 推荐

法工委:国歌法草案6月提交审议 私人场合不宜唱奏

2017年05月09日 10:48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 对话

“国歌最后一句为何多一个进字?”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关于国歌法的法律案拟于今年6月初审。这个消息让连续十年提案为国歌立法的全国政协委员于海非常高兴,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执着于此的原因。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国歌最后一句:前进、前进、前进进,多一个‘进’字呢?”我总是回答:这才是国歌的点睛之笔——“前进进”的节奏感,凸显了国歌精神的进行时态,它在指引我们。

于海是国家一级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前团长。“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在很多国家演奏过各国国歌。”于海说,很多时候自己被国歌演唱时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崇敬甚至虔诚所打动,这也是他致力于保护国歌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国歌与中华儿女坚韧、奋进的历史密不可分。《义勇军进行曲》写成后,成为鼓舞中华儿女抗击侵略者、奋勇前进的战歌之一。在阅兵、出访、体育赛事等重要场合,奏响的国歌也持续唤起人们对历史的纪念,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我从1970年开始演奏国歌。庄严的时刻,当我指挥的手臂落下,乐团演奏出铿锵有力的国歌时,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海说。

然而,近年来国歌的使用出现了一些乱象。有人随意改变国歌的速度、情绪等;有人在演唱国歌时嬉笑、打闹;还有人在婚丧、商业活动中播放国歌。“这都是对国歌的不尊重。”于海痛心地说。

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的十年中,于海每年都提案为国歌立法:国歌作为主权国家的声音形象,应该和国旗、国徽同样受到法律保护。比如它的标准是什么,应该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演奏,如果出现损害国歌的情况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国歌 场合 奏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