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龚扇春秋

2017年05月19日 13:56 | 作者:纪娟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9日电 本刊上期关注了扇子背后的文化传承,随着扇子使用功能的减弱,其文化内涵及审美情趣不断得以挖掘。在我国制扇工艺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龚扇,诞生100多年来,凝聚着五代传承人对审美的追求和指尖技艺的奇绝。

就扇子的制作材料而言,较常见的有羽扇、纸扇、蒲扇,还有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扇子,以巧夺天工的指尖技艺著称,那就是龚扇。

四川自贡属亚热带温潮季风气候,适宜竹类生长。以黄竹为主要原料的龚扇就诞生在这里。

“龚扇已有130多年历史,用竹丝正反面的颜色反差,以经纬交织的方法编织成山水人物图案,扇呈桃形,面精美精致,又叫竹丝扇,因手工制作的精细成为中华一绝。”龚扇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龚道勇出生于龚扇世家,10多岁跟随父亲学艺,深得技艺精髓。

祖辈们创制龚扇的历史,龚道勇曾听父亲说过。清光绪初年,曾祖父龚爵五看到一种成都产的竹编烘笼,上面有人编出了“福禄寿喜”等字样,他顿有所悟,想到如果用竹丝正反两面的颜色反差,以经纬交织的方法织图文,效果一定独特。自幼心灵手巧的龚爵五潜心钻研,最后以牛骨、玉石为扇柄,以竹编条为外圈,编花扇面约六寸的龚扇问世。

爷爷龚玉章更是推陈出新,不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还是行草书法、蝇头小楷,都能编制在仅有六寸圆的小团扇上,而且不失原作之韵,时人叹为“此扇只应天上有”。

“竹丝都是一根根刮出来的,每一根都薄如蝉翼,再按底稿行丝走蔑,精心穿、吊、镶、破,巧妙结构,外观看上去就像绫绸一样。”龚道勇说,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龚扇,都以为是素丝织锦。

一代代探索创新,凝聚着祖祖辈辈对美极致的追求。小时候,龚道勇看到父辈们制作龚扇,觉得不可思议,“很常见的原料怎么就能做出这么精美的图案。”到龚道勇这一辈,更是将竹丝直径从0.025毫米缩小到0.01~0.015毫米。“直径越小图案越精细,对工艺的要求就越高,也更加具备欣赏价值,就像相机的像素一样。”

如今,龚道勇收藏着爷爷、父亲的不少龚扇作品,他经常会拿出来看一看。“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出祖辈们的技艺传承,龚扇应该越做越好。”龚道勇将这些作品当成了传家宝。他说,现在龚扇主要以人物为主,因为与山水相比,人物最能体现出精细程度。

在龚道勇看来,龚扇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其扇面质薄如绢,柔软似绸绫,光滑像镜面。正面对光看去,扇面现白色,于朦胧之中,忽隐忽现花鸟人物;向左侧看,花纹现青色,树叶现白色;向右侧视,花纹现白色,树叶现青色。玩在手里,由于视觉的不同角度,扇面能展现不同的隐约图案。“因为复杂的工艺,所有工序都需要手工制作,所以龚扇的产量不高。”有人建议龚道勇将龚扇制作机械化,把龚扇做大做强。但他认为,与做大做强相比,龚扇更应该做精做细。

“如果丢掉了手工艺,龚扇制作还有意义吗,传统技艺怎么传承呢?”龚道勇反问自己。于是,他坚持手艺人要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出精品,坚持祖辈对审美的追求。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龚瑶妤坚持传统,要继续用指尖传承龚扇技艺。


编辑:杨岚

关键词:龚扇 龚扇春秋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