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扶贫如何挖掉精神贫困之根

2017年06月13日 10:18 | 作者:叶俊东 朱华颖 谭元斌 |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 

素质课重塑脱贫主体

“楼房建成一层整一次酒,父亲大寿几个儿子轮流整酒,甚至家里生窝猪仔也要整酒……”鹤峰县文明办主任陈千军对2011年前后县内严重的整酒风记忆犹新。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人情费达1万多元,困难点的家庭甚至贷款送人情。有村干部送人情送到要求辞职。

这只是“素质贫困”的一个缩影。当地一些干部还记得,五六年前,鹤峰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协调难、施工遭阻挠等是常态;农民扯皮拉筋、盲目攀比、打牌赌博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贫困户“吃救济光荣”“等靠要”等现象突出。

中营镇大路坪村党支部书记洪克新回忆说,2013年以前,大路坪村是中营镇经济发展慢、环境脏乱差、项目落地难的典型村,村民素质整体不高,很多人把整酒当成生财之道、把赌博打牌作为“娱乐”收入来源,把好逸恶劳当成荣耀、风尚。不良风气的盛行,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许多家庭不和谐,村民之间不团结,村级发展难跟进。

从过去的“精神洼地”到如今的“精神高地”,转变源于鹤峰县2013年起开始实施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

2012年底,鹤峰县委、县政府制定《鹤峰县全民素质提升三年规划》及《年度素质提升工程方案》,强力推进以“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培育新公民,建设新家园”等为核心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鹤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提挡加速。

自那时开始,鹤峰县精心打造“星级文明户”创建、“最美”系列评选以及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等三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字招牌”,把各种凡人善举和社会新风尚积聚成大气候,让“盆景”汇成风景,凝聚人人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过去4年,中营镇大路坪村一直坚持邀请恩施州委党校、县委党校讲师、退休老教师、干部、最美个人、最美家庭代表等给村民讲素质课,以使每个村民都受教育和启示,自觉改掉不良陋习。

日积月累,大路坪村整体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矛盾纠纷大幅减少,这个老牌后进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

在大路坪村法治文化广场上,“美、礼、和、德”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截至2016年底,仅459人的小村庄,共评选出91户十星级文明户,全村形成“比、学、赶、超”文明新风的良好局面,依托茶叶等优势产业,预计未来3年全村人均收入将突破5000元。

文明入心,精神扶贫挖穷根

鄂西山区一位离任县委书记谈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有少数老百姓出现了“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

国家电网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供电公司一位干部透露,在他们定点扶贫的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整日游手好闲,什么事儿都不愿意干,“给他家送米送油,根本不买账,好像我们都欠他似的”。

“在个别地方,扶贫变成养懒汉,与初衷背道而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

部分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富口袋与富脑袋密不可分,只有坚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脱贫的内生动能,扶贫才能久久为功。鹤峰的探索找到精神扶贫、精准扶贫结合的有效途径,极具启发意义。

首先,参与是关键。鹤峰将靶向评选与精神扶贫结合,对群众身边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重点挖掘。通过村民小组海选、行政村推选、乡镇评选、县级竞选,使“最美”评选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每一个人。

其次,导向不可缺。鹤峰对自立勇敢地战胜苦难、收获幸福生活和美丽人生的先进典型,给予精神物质“双奖励”,强化正面引导作用。王小平认为,这些政策红利“吹糠见米”,激励着贫困群众重返勤劳本质、重树自强意识、重拾发展信心。

最后,重在常态化。鹤峰推动村级治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让素质提升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胡平江透露,鹤峰在全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文明乡风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扶贫 鹤峰 精神 鹤峰县 素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