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高考是一次历练,宽容失败应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2017年06月13日 16:42 | 作者:郑承军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又落下了帷幕。历经40年的高考,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其作为改变命运的象征仍然根深蒂固,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也是高考之所以历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的根由所在。据1998年12月17日《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中华青年联合会和中国青年报曾经在2.5万人中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受访者普遍认为恢复“高考”是对当时青年影响最大的事件。同样,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从本质上也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高考既是一个考试,更是一种历练。从外在形式上看,高考是对考生多年来知识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是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与灵活运用能力的一次测评;从深层次上看,高考更是对考生心智与意志的一次大考,是考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姿态与态度的一块试金石。追根溯源,无论是现代的高考抑或是传统的科举选拔,其目的和关注点并非考生卷面得分的多少,而是通过这一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在社会变迁中,人们对高考的理解逐渐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唯分数论一度成为衡量高考甚至教育成败的首要标准,以致于高考与其设计初衷发生偏离甚至扭曲。如果以此来审视高考改革,那么高考改革应该围绕促进人才成长这一核心统筹推进。

高考是学子生涯中的重要节点。人生的路有许多步,但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高考无疑是其中一步。为了能够走好这关键一步,莘莘学子们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父母朋辈也同样倾注大量心血、默默坚守。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方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境况下,高考竞争更加残酷,“一考定终身”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高考的特有标签,这一观念的生成与固化把高考推向了社会的中心、舆论的焦点。近年来,虽然高考在社会不断的争论中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与调适,高考的录取方式呈现多元化,高考的录取率也逐年攀升,但对绝大多数经历十年寒窗的大众学子而言,依然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关卡,最后仅会有一部分人通过高考实现华丽转身,而相当多的学子及其家庭陷入彷徨与无奈之中。高考不仅关乎广大莘莘学子的命运走向,也与众多家庭的未来生活息息相关。高考能够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早已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正因为此,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始终一如既往、热度不减。

高考,既要选拔考生,也要宣示公平公正,早已超出了一个考试的承载力。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状态,因此,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高考看似是一场普通的选拔性考试,但实则不完全然,高考改革牵涉面甚广、对社会和个人影响甚大。每一次高考改革方案的变与不变、破与立,不仅与广大学子的未来发展休戚相关,而且触动着当今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尽管中国社会经济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进步,促进成才成长的渠道日益增多,“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有所松动,人们对高考的期盼有所降低,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依然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一条途径,更是广大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所在。维护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是高考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就是要在制度上构建一个让每一个考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平等参与竞争的保障机制,这是推进高考改革不得也不应偏离的底线。

高考,不是应试教育的替罪羊,而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点兵场。高考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因果关系,考试选拔,优胜劣汰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要改变“分数是唯一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继续深化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交桥”评价制度,从仅凭一次考试简单按分数排队录取的模式向多元评价、择优录取转化,将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作为高考录取的有效补充。

高考,上榜者是成功者,但落榜者并不意味着失败,仍然具有走向成功的无限可能。我们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应该继续拓宽人才成长的渠道,培育和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宽容失败比创造成功更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左右人生命运的因素千变万化,不应把高考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人生的成功与否,高考的失利并不代表人生的失败,而应看作是走向另一种成功的开始。对于高考失利的学子,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与尊重,要用比关注“成功”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失败”,为不同梦想的学子们提供更多的渠道帮助其实现梦想。宽容失败,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不在此处,亦可别处。高考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如果能把失败当成机遇,把高考当成一种历练,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心中的梦想与向往,不改初心,同样可以实现命运的逆转,筑就传奇故事。

恢复高考,并不是简单恢复了一个入学考试,更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社会各界的期待与瞩目,下一步的高考改革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如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需要直面和回答的迫切问题。高考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需要保持定力,不能人云亦云,跟着舆论走,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也要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的改革与矫正,高考制度必将越来越合理,更好地满足社会民众的期盼与诉求,承载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四十年前,1977年的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的考场,这是唯一一次在冬天举办的高考。冥冥中似乎有这样的征兆:冬天结束了,教育的春天来临了!

从冬到春,既是历程,更是历练,无论是考生,还是国家。

作者:郑承军(中国问题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研究员);潘建军(北二外对外文化传播基地教师)对此文亦有重大贡献。

编辑:梁霄

关键词:宽容 失败 高考 社会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