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李凤民:醉心研究集水农业三十载,为着旱地绿色来

2017年06月14日 14:38 | 作者:柴秋实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提高山间川地或低坡地生产力,增强山下农业生态系统“造血”能力

驱车从兰州市区出发,记者和李凤民教授一起前往兰州大学旱地农业生态定位试验站。

坡陡弯急的山路因为下雨变得泥泞不堪,从市区到试验站所在的榆中县中连川乡,90公里车程花了3个多小时。李凤民却挺高兴,在年均降水不足300毫米的大山里,雨水总能孕育更多希望。

沟壑连绵,黄土漫漫,严酷的自然环境,极大限制着农业发展。

李凤民心痛地说,长期以来,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耕作习惯和人口压力急剧增大,这些生态脆弱的区域不断受到开荒垦殖的破坏,造成风蚀和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加剧。在黄土高原,他曾亲眼见过无节制开垦、过度放牧和极限樵采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加剧。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生态恢复方面,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起了巨大促进作用。”李凤民表示,除此以外,还应提高山间川地或者低坡地的生产力,达到增产增收,这样能让大量生产活动从山上转移到山下,增强山下农业生态系统的“造血”能力,“如此,位于山顶和山脊的生态脆弱区也能有喘息之机,进行更适应自然规律的自我恢复”。

在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关于如何解决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上世纪80年代,李凤民的老师——赵松岭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解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必须回到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上。

“在西部做生态研究,先要解决民生问题。”李凤民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生态恢复和生态保育,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编辑:梁霄

关键词:李凤民 农业 旱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