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太湖治污十年之痛:投资超千亿 “慢性病”咋疗养

2017年06月14日 15:07 | 来源:半月谈网
分享到: 

“慢性病”需长期疗养

经过十年整治,太湖水质虽然总体稳中向好,但“湖病”正从“急性病”转为“慢性病”,治理进入瓶颈期。不少基层干部称,好做的都做了,难做的还有一大堆。

“开始改善速度非常快,这两年就很慢了。似乎该做的都做了,但太湖水质明明又没达到理想状态。”秦伯强说,太湖治理十年,耗资上千亿元,总体水质不过是从Ⅴ类改善为Ⅳ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太湖治理更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未来面源污染治理、氮磷控制、底泥清理仍是难题。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太湖湖水氮磷指标偏高,蓝藻暴发“温床”还在。从治理的现实困局看,污染成因缺乏精准基础数据支撑,外源入湖污染量仍超纳污总量,内源清理管控依然粗放,控污工程和生态湿地建设跟不上需求等难题亟待解决。

治湖难,治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更难。日本琵琶湖治理30年方见成效,北美五大湖近年多次出现大面积蓝藻,2011年约5000平方公里,2014年又因蓝藻暴发致数十万居民短时间内无水可用。

秦伯强说,对比其他湖泊,太湖治理更难,平均水深不足两米,属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且在200多年前就达到中营养水平。从开发强度看,世界其他国家大型湖泊周边大多人烟稀少,而太湖周边人群集聚,企业密布。

“太湖的‘慢性病’,宜采取‘中医式疗养’。”受访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应精准分析污染源,做好数据支撑,瞄准农村面源污染,制定小流域治理规划,提高蓝藻打捞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率。随着水质逐步提高,应加快种植水生植物,建设西太湖湿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

编辑:梁霄

关键词:太湖 治污 慢性病

更多

更多